【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福州三中2012届高三11月月考,32)有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上帝意味着向海外传播基督教;荣誉指的是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黄金指的是对黄金的狂热追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江苏省栟茶高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测试,7)有一位航海家采用了托勒密研究的地球周长数18000希腊里(1希腊里约为0.1575千米),实际上地球周长要达到40030千米,他还相信了马可·波罗对亚洲直径的过长估计。这一结果直接促成(  ) A.达·伽马到达亚洲 B.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 C.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D.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解析:本题主要讲述该位航海家的错误计算,哥伦布的航行目的地是印度,但由于计算失误,把美洲当成了印度。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 4.(安徽六校2012届高三9月联考,24)新航路开辟后,对图中A、C两点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财富在A国转化为资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A国始终走在新航路探索的前列 C.C国掠夺来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C国支持的航海家最早发现了好望角 5.(浙江省北仑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20)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  ) ①玉米 ②可可 ③甘蔗 ④葡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据此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甘蔗、葡萄,本题选D项。 答案:D 6.(山东省胶南八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检测,18)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世界近代史上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 解析: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此后,西方殖民者疯狂地进行殖民侵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答案:A 7.(山东省烟台市2012届高三模块检测,7)“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 解析:材料表明了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传统商业中心衰落。 答案:C 9.(湖南雅礼中学2012届高三9月,14)新航路开辟以后,远东地区的海上航运逐渐频繁。某国船员在经过台湾海面时,高呼“福尔摩沙”,即“美丽之岛”。这里说的某国船员最有可能是(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向西进行扩张,并到达美洲的是西班牙人;向东扩张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到达了亚洲地区,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0.(江苏省无锡市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19)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17世纪并未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①项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 11.(福州三中2012届高三11月月考,34)下图可以反映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其中不包括(  )  A.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黑人奴隶贸易盛行 D.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劫难 12.(福州三中2012届高三11月月考,36)艾周昌的《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是因为(  ) 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出外打工 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解析:根据关键词“早期殖民主义” “非洲”可以判断是“黑奴贸易”造成的恶果。故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10年高考山东卷,27)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解析:本题以新航路开辟切入,考查全球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分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偶然性,要注意必须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展开全面论述。第(2)问要深入理解“发现美洲”是站在欧洲立场上,体现出“欧洲中心论”的倾向,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是认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来看待这一文化碰撞的。第(3)问要注意树立整体史观,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到环球航行的实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体,再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角度,站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角度高度切入。论述要有理有据,立场要鲜明正确。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不得全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3)评分标准 等级 项目 要求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一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三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14.(湖南雅礼中学2012届高三9月考,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他们有专门技术,有阶级实力,有丰富的想像,还有相对抗的君主国之间的竞争,他们的追求必定成功。欧洲没有一个君主颁布禁令,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相反,各民族君主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另外,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正的需要,有强烈的要求,而且商人们完全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准备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产生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踪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强劲推动,尽管这种推动在东南亚来得较迟。同技术进步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引进了19世纪西方式商业和工业组织机构,如银行和合股公司,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过去的亚洲大帝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结构上是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但亚洲人明智地看到,欧洲国家强大力量之源正是他们所缺乏的统一和干劲,而他们若想再次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统一和干劲。 ——摘自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准备起飞”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国家参与了“商业战争”?分析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 解析:第(1)问据材料“有专门技术”“有阶级实力”“有丰富的想像”“相对抗的君主国之间的竞争”“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正的需要,有强烈的要求,而且商人们完全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概括出其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因素。第(2)问分析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时应注意从对发动商业战争的欧洲国家本身、对被侵略的国家、对整个世界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谈对“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的理解时要注意分析工业化怎样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如何能促进殖民主义的毁灭两方面来考虑。 答案:(1)欧洲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一些富有探险精神的航海家对地圆学说的认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人们对金银的强烈渴望;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要敢于冒险、挑战和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欧洲君主国对航海事业的支持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尼德兰、法国、英国。影响:商业战争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原始积累或资本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使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使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 (3)理解:列强的入侵客观上给亚洲各国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近代化进程,为亚洲各国推翻殖民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列强的侵略也促进了亚洲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通过改革或斗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