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2.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店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 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 3.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4.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5.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项目 年 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6.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7.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8.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9.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10.19世纪80年代有人赋诗云:“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厂,几如面话一堂中。”“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  ) A.电报、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电报、电话已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 D.电报、电话是新颖、快捷而又方便的通讯方式 11.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12.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单位:%) 选择项目 择偶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 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2: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1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6分) (2)材料2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6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 张之洞从1889年起,以武汉为中心,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在湖北新建了卢汉铁路,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由于诸多的因素,川汉铁路修建激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调集湖北地区的新军前往镇压。  材料2:新中国铁路大事记: 1952年 成渝铁路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1953~ 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  1958~ 1962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  1970年 7月 成都至昆明铁路建成,改善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  1983年 京秦铁路通车,这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  1992年 大秦铁路全线贯通,第一条采用全线光纤通信系统的线路,科技含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6年7 月1日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  2008年4 月18日 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此前,武汉到广州、郑州到西安等20多条时速200~350公里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新建设的高速铁路规模达到8000余公里  2008年 7月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速最高超过了每小时350公里,这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21世 纪初 中国铁路已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铁路总里程达到8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八纵八横”铁路运输通道基本形成。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   (1)据材料1概括清末铁路发展的特点。有学者称“川汉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8分) (2)材料2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西部地区首次开通铁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铁路建设以中国北部为主”。试用实例加以说明。(4分) (3)据“新中国铁路大事记”,概括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详解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A项中的“早茶”、C项中的“爆竹”、D项中的“放灯”都是中国传统习俗,B项中的“自来火”是指电灯,因此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建筑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所以正确选项是C。到1871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多处通商口岸,A错误;材料中不能反映“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B错误;从“阁楼”“宝塔”等中国传统建筑可判断,D错误。 答案:C 3.解析: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所以选C。 答案:C 4.解析:“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 答案:B 5.解析:A、B、C都可以从表格中相关的数据得到印证,仅D表述无法从表格中得到印证,另外,中国婚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主要出现于近代中国。 答案:D 6.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比较流行,人们的业余娱乐方式较少,由于抗美援朝等运动,军人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故A项符合建国初期的特征。B项中“时间就是金钱”“唐装”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C项内容是“文革”时期的;D项“上网”是90年代出现的。 答案:A 7.解析:电话传入中国是1882年,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描述的特点相符。 答案:D 8.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推断,应是19世纪70年代,当时,外国商人修筑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9.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D 10.解析:由“19世纪80年代……沪上巨商装设厂”可知该事物刚在上海出现;由“几如面话一堂中……无须尺幅费笔砚……声气相通快胜箭”可看出电报、电话作为通讯方式既快捷又方便的特点,D项正确;A项中“广泛应用”、C项中“已成为……主要手段”的表述均不正确;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项错误。 答案:D 11. 解析:《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于1905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A、C、D三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材料反映出网络购物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A、B、C三项符合时代特征,但网络经济并没有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经济的主导。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1中所列出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三项择偶标准变化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提炼。第(2)问根据材料2回答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可围绕材料作答,切忌脱离材料。第(3)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 (2)变化: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解放后,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原因: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消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 (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 14.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归纳出特点,结合四川保路运动的客观影响以及对武昌起义的促进作用得出认识;第(2)问,结合所学答出建国后的铁路建设;第(3)问,综合所给图表信息进行概括,并从政策引导、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出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政府的支持;资金来源多样(或:政府投资与民间集股、借款等并举);洋务运动的推动;铁路布局集中在东部不均衡。认识:清政府为筹建川汉铁路曾发行股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准备把川汉铁路的修建权转让给外国,侵吞股银,加深了民众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剧了清朝的统治危机,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前往镇压,为湖北的革命势力提供了有利契机,成为武昌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 (2)“一五”计划:宝成铁路;“二五”计划:兰新铁路或包兰铁路。 (3)变化:改变了旧中国铁路的分布状况,从线到网,布局更趋均衡与合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开发,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经营管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赢得独立;人民政府的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改革开放的推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