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第1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腾讯网发起的《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 )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第一”。“炒鱿鱼”、打破“铁饭碗”就是其中的代表。“铁饭碗”形成于 ( )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B.“大跃进”运动发起时
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
D.改革开放的初期
3.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年份\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 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经济
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4.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5.(2011·南京模拟)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
A.新中国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爆发
6.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
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
7.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 )
在国民生产
总值中的比例
年代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农业生产大幅下降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8.“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
9.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0.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11.下面是某一时期顾客到商店买东西的一段对话:(顾客)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我买牙膏。(售货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买几支?(顾客)造反有理。我买两支。(售货员)要狠斗私心一闪念。交款!请问这是哪一时期 (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革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2: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1,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材料2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8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6分)
14.下列材料是某家庭1970年的相关情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表一:
票证名称
配额
票证名称
配额
粮证
大人27斤/月
小孩17斤/月
豉油票
1两/人·年
食油票
3两/人·月
煤油票
5两/人·年
肉票
5两/人·月
肥皂票
2块/人·年
鱼票
5两/人·月
火柴票
5合/人·年
豆腐票
1斤/人·月
布票
3尺/人·年
豆豉票
1两/人·年
棉花票
1斤/人·年
白糖票
1斤/人·年
表二老红军特殊供配:
中秋
春节
月饼
4个
腊肉
1斤
香烟
1条
香烟
1条
茶叶
半斤
茶叶
半斤
鸡
1只
鸡
1只
鸭
1只
鸭
1只
材料2:每月买二次,每次一斤,买肉时尽量买肥一点的,母亲把肥瘦肉一起切成碎末在锅里煎出油,把油和香喷喷的肉碎末分开装好,煮菜时放些猪油和肉末,要分好几天来用,每餐菜盆里难见肉末,但也能食肉味。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18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由表及里,连贯成文(20分)
详解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它既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答案:A
2.解析:“铁饭碗”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而计划经济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形成的。
答案:A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及其相关内容。A项从个体经济71.8%的数据可以看出是正确的;C项中1956年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分别占比32.2% 和53.49%可以看出C项的提法是正确的。D项中从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例为0可以得出D项的结论是正确的。合作社经济应该是公有制经济,所以B项的提法是错误的,故选B。
答案:B
4.解析: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排除A。 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排除B。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排除D。从材料“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来看应该还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应该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正确选项社会主义为C。
答案:C
5.解析:这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论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大量的矛盾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为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论述。
答案:C
6.解析:图片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浮夸风盛行的情况。
答案:C
7.解析:从数据容易看出农业、轻工业比重小,重工业比重大,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C
8.解析:从材料可以了解到这一段材料描绘的历史事件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等。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A、B两项较容易排除,与材料反映的状况完全无关,D项大跃进主要指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本题选C项。要注意区别同是1958年进行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两个运动。
答案:C
9.解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项根本性变革是错误的;B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发生在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D项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又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D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0.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答案:C
11. 解析:“文革”期间,“左”倾思想不断发展,阶级斗争观念膨胀。顾客到商店买东西,要先和售货员对讲一段语录,才可以交易,是为了体现出“革命”的精神。
答案:C
12.解析: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题干“1953年”这一信息分析,此时正值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期间,国家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取缔。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回答;第(2)问先确定制订的目标过高,然后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为什么没有实现;第(3)问结合前面的问题综合分析即可。
答案:(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2)没有。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
(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片面发展某一方面等。
14.解析:从表一可以看出票证种类含盖了所有的生活用品,且配额很低,数量有限;表二老红军特殊供配只限节日期间。从中分析当时的背景是1970年文革时期,经济发展遭到破坏,物资短缺,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答案:以上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家庭经济生活。凭票证供应几乎含盖了所有的生活用品,配额很低,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对于老红军在大节日里有特殊供应,但也只限于一些节日用品,且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主妇只能精打细算。
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用票证来限制民众的消费需求,把生活消费控制在低的水平线上,其实质是物资短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