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单元 第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电文讲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3.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4.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2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贡献 C.图3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4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  )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6.“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下列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被一笔抹杀 B. 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 C. 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标签 D. 各大剧种争奇斗艳、竞相发展 7.前提:我国政府推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结论:政府严厉打击“暴力”“色情”文学和影视作品,下面观点正确的是 (  )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前提结论都正确 D.前提结论都错误 8.2008年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因病逝世。他一生所执导的36部电影,如同一本反映中国社会起落的大事记。下列是他的“反思三部曲”,它们应创作于 (  )  A.新中国成立之初   B.“双百”方针提出的50年代 C.改革开放后 D. 21世纪初 9.右图是某人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 A.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 邓小平整顿教育,恢复高考制度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10.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 11.某校高二(1)班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正在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他们翻阅了许多资料,其中包括以下四幅插图。请问以下插图所列事件不是发生在“文革”期间的是 (  )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科技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走向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6分) (2)据材料2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8分) (3)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2: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3: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8分) (2)比较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3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6分) 详解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出当时处于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从“发展空间技术”这一提示,可排除A、B两项;D项的时间是2003年,显然应选C。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中国并不是世界超级大国,故A错;C项错在夸大了航天科技的作用;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仅强调了航天技术,而科技包含面很广,故D项不符合材料。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探究能力。“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应该是指新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而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南优2号”杂交水稻能达到这一高度。 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浑仪属于观测天象的仪器,地动仪才是观测地震的仪器;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属于和平利用核能;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是“文革”推动的结果;神舟5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答案:D 5.解析:双百方针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遭到挫折,主要是因为受到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答案:D 6.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文革”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戏剧界出现了“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局面,其他传统的优秀剧种被禁止演出。故D项所述不可能出现。 答案:D 7.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容易理解为所有的花都可以开,或者只允许一百种花开。而是允许多种花开,对于毒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花是禁止的,而且也是必须禁止的。 答案:C 8.解析:《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均属于“反思文学”,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应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故选C项。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A、B、C三项都是邓小平复出以来和八九十年代的政策,只有D项符合图片中“一九五六年”这一时间要求。 答案:D 10.解析:“停课闹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产物,是对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破坏,故此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A 11. 解析:上山下乡是1968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在全国掀起的运动,①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扫盲教育和工农识字教育、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等相关措施,②项符合题意;1970年,中共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③项排除;高考制度恢复是在1977年,因此,④项与题意相符。 答案:D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材料中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横批应是“科教兴国”。 解析:B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创新的有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针对问题进行解答。第(1)问重点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回答原因。第(2)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与材料1比较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总结答案。第(3)问通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变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3)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科教兴国。成绩:“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答“神舟”6号、7号或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皆可)。 14.解析:本题以中国不同时期留学生情况为主线展开。注意其出现的原因、影响等要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不同情况加以分析。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科技落后,恢复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大量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建国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 (3)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