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2.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3.“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4..以下关于右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5.(2012·江苏大联考)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6.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8.“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9.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10.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1.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  )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6分)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4分)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4分) (5)右图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其演进过程体现出什么特点?(4分) 1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据材料1,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4分)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的评价?为什么?(10分) (3)从材料1到材料2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2分) 详解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A 2.解析: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集权趋势,清朝的军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A和D;西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也应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这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所以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解析:从材料的“驳正”等可知该机构有封驳审议的职权,应为唐朝的门下省,故答案为A。 答案:A 4.解析:由图中“大都”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时期。元朝对地方管理采取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开创性,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就是开始于元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5.解析: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B项是宗法制;C项指三省六部制;D项是针对行省制进行评论,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选D项。A项不利于中央集权;B项宗法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相关知识点。科举制使做官的途径公开化,普通家庭的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也有做高官的机会。科举选官,作为封建社会的“弹性体制”之一,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再生能力,由此也可认识中国官僚制度的独特作用。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考查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考查目的是选拔封建官吏,与科技素养无关,故排除B项;自秦朝开始,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察举制是官僚政治体制下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拓展了官吏来源,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根据材料,察举制强调“品德”“学问”,德才兼备,故答案选A。 答案:A 8.解析: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朱元璋制造胡惟庸案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此案,达到废除宰相制度的目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大大加强了皇权,故选B。 答案:B 9.解析:明朝实行内阁制。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 答案:B 10.解析: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本题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管理地方的制度,而非中央官制,无法削弱相权;明朝设内阁时已无相权可削弱。故选D。 答案:D 12.解析: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①②符合题意。至于削弱内阁权力和扩大统治基础,史料尚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实,因此带③或带④的选项都应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历代的官制,解题时注意列举不同朝代的措施,避免混淆。 答案:(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秦法。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 (3)科举考试。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5)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衰落。特点:相权不断削弱乃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直至顶峰。 14.解析:第(1)问观察示意图可知最大的变化是废除了丞相,由此推断应是明朝;第(2)问联系军机处的职能进行回答;第(3)问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 答案:(1)明太祖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清朝雍正帝时。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处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