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保温训练(一)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解析:选B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宗法制下按嫡庶身份的规定决定继承关系就不会出现争斗,如果由人决定则会发生争斗。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2.(2012·无锡一模)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解析:选A 材料认为小农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并不排斥商品生产。说明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选D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体现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4.(2012·湛江模拟)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 5.(2012·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解析:选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目标是反封建,义和团运动侧重于反帝,戊戌变法是反帝,辛亥革命是反封建,故A项错误;B项不包含农民阶级革命运动;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性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是在19世纪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掀起的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正确。 6.(2012·徐州模拟)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谓每尺布可省钱十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解析:选D 由“户户织棉”“‘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可知D项正确。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的主要表现是农村纺与织的分离和耕与织的分离,这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由“‘未闻此等自织布匹’对外销售”可知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故排除。 7.(2012·大连模拟)以下资料记载了下面地名的变迁: 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 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 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 根据这一记载,不能推断出该地区(  ) A.经济体制的改变 B.所有制性质变化 C.产业结构的调整 D.城市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956年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转变成为公有制,一直没有发生性质变化,故选择B项。 8.某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有如下一段宣传材料:这项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宣传材料中的“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信息时代的到来 B.理性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D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发明是电灯,而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9.(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孙中山曾经说过:“我的民生主义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民生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 A.均利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发展生产力 B.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都是两国的革命纲领,并推动了革命的胜利 D.都是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解析:选A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彻底的土地纲领,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不可能推动中国的革命取得成功,因此并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排除B、C、D三项。民生主义是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展资本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0.(2012·武汉模拟)右图是某一同学在探究一历史课题时总结的图表,这一课题应该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启蒙思想的发展 C.福利国家的产生 D.人文主义的形成 解析:选A 启蒙思想、人文主义、福利国家都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或者国家政策,并非以工人运动为基础,也不是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11.(2012·石家庄模拟)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皇帝,“令边郡皆筑仓,依谷贱增其贾而粜,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中西汉常平仓是通过控制剩余粮食流通来控制价格,实现粮食市场“平价”目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则通过控制农业的生产来实现粮食价格的稳定(即平价)。选择D项。 12.(2012·黄山模拟)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鲜术语“世界正被抹平”。其中提到“柏林墙的倒塌”“互联时代的到来”“静悄悄的危机”“冲突防范”等概念。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与世界最初走向“平展”相关的是 (  ) A.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B.人与世界被发现 C.东方从属于西方 D.华尔街的崩溃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世界一体化进程。材料中“世界正被抹平”等信息反映了全球化进程,其最初表现就是新航路的开辟,选择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探究问题二: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下表是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材料二中的“这两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4分)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4分) (4)指出美国组材料中“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4分) 解析:第(1)问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身份的变化;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可从管理体制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唐朝主要的政治制度即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美国依据1787年宪法建立的国家的政体分析,所谓“新”主要是指区别于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共和制的出现;表现主要是指分权与制衡原则。第(5)问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天下变局”:西周时统治阶级由世袭贵族组成,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平民。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原因: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收归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此后,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3)史实: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4)含义: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 表现: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两党交替执政,实行共和政体。 (5)看法: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民主制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14.(2012·浙江丽水模拟)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题一 世界历史的开端 (一)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二)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 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主题二 世界各国的交融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山东为例(1936~1949)》 材料三 主题三 世界各国的碰撞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四 主题四 中国的积极应对 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于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1)材料一中提出了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怎样的不同看法?(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材料三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什么?从西方角度分析为什么西方能够给予世界“狠狠的打击”?(6分) (4)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经济举措?(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西的交融和碰撞。第(1)问对世界历史从哪一事件开始提出了两种观点;第(2)问,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看出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缓解了人口压力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其它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第(3)问,中西冲突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其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它们的优势;第(4)问,主要回答中国在21世纪对外开放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答案:(1)观点一:认为大工业(工业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观点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新航路开辟)。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答对三点即可,笼统答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只给1分) (3)主要冲突:西方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殖民侵略和经济扩张。原因:较早进行了思想解放运动(或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亦可);率先开始走向全球扩张(或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全面展开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较早地建立起成熟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4)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出三点即可) 考前保温训练(二)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汕头模拟)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郡县制的实行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解析:选B 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封建转为郡县”“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变成国家”体现出随着郡县制取代封国制,天下逐渐变为皇帝一姓之家。 2.(2012·沈阳质监)《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选A 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故选A项。 3.(2012·南京二模)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阳明“心学”思想。故选C项。 4.(2012·朝阳区模拟)下列各项中代表着中国经济与近代世界接轨,并开始踏入新的经济时代的是(  ) A.海陆丝绸之路的开通   B.美洲作物普遍推广 C.机器工业的逐步引进 D.列强资本输入中国 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客观上适应了西方工业文明扩展的趋势。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国民经济自此开始与近代世界接轨,并踏入新的经济时代。 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说:“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人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选A 解答本题应结合材料分析。  6.(2012·河南师大附中模拟)“披萨马上诺”是一家高档连锁餐厅。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店新开业不久。袁先生和家人去该店用餐,看到店里的宣传广告册上竟公开印着“法租界披萨马上诺盛大开业”的字样,店里服务员也以“法租界”来自我标榜。对此现象我们应持何态度(  ) A.用“法租界”做广告宣传,无可厚作 B.“法租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必在乎 C.“法租界”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D.今天是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多多包容 解析:选C 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于1849年被迫开辟法租界,20世纪40年代收回上海法租界,历时近百年。可见,“法租界”是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7.(2012·石家庄模拟)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举措(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解析:选C 考查对晚清时期发展实业的理解。材料中张謇的建议,主要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渔业事业,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所以选C项。A项不符合题意;该举措并未真正起到遏制列强的作用,B项错误;更没有收回列强的在华权益,D项排除。 8.(2012·厦门模拟)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工业文明的前奏”这一课题时采用了以下材料,其中应该排除的是(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权利法案》 C.《哥伦布航海日志》 D.《物种起源》 解析:选D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时间是1765~1840年,故“工业文明的前奏”可选A、B、C三项。牛顿在1686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建立;《哥伦布航海日志》作于1492~1504年。《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D项可排除。 9.(2012·江苏扬州模拟)以下图示反映了某一思想的产生。该思想是(  )  A.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C.启蒙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选A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和儒家思想都不是从自然哲学演化来的,排除B、D两项;启蒙思想是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发展而来,也不是从自然哲学演化而来的,排除C项。只有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是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选A项。 10.(2012·广东省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解析:选C “君权神授说”宣扬君主的权力是来自神的,所以众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这种思想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社会契约论”则宣扬人民有反抗暴君专制的权力的。二者是相矛盾的。 11.(2012·吉林二模)奥巴马在201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上述材料说明美国(  ) A.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B.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 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 D.遏制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选A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的中心议题是谈美国对华贸易关系以及对策。D项是关于德国的因此排除。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奥巴马提出应加强对华贸易的起诉,调查中国“不公正”的贸易做法,可知美国并未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而是采取趋于强硬的态度,并且付诸实际行动,故排除B项,选A项。 12.(2012·临沂一模)法国浪漫主义的“产婆”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忧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D.人性解放的渴望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浪漫主义出现的背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地球公民,都必须注重从不同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视角一 从古代历史的记述看古代文明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指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历史角度二 从近代民主思想及其实践看近代文明 《联邦宪法》……(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历史角度三 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模式看当代文明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据《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 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1)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宪法》是如何构建“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4分) (3)结合史实说明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结合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及美国政治体制对中国的影响,谈谈你对近代文明特征的认识。(5分) (4)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待当代文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5分)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第(1)问中华文明在政治方面突现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古希腊凸显的是小国寡民的城邦直接民主制;罗马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体系。第(2)问美国1787年宪法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确立联邦制;实现了中央各部门权力的制约,确立了三权分立。第(3)问美国政治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华民国的政体和法律建设方面,具体是借鉴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说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的。第(4)问,材料呈现的是多种文明共存的现象。我们应更加理性地对待当代存在的多样文明,尊重、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共同进步。 答案:(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健全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 (2)规定联邦制,通过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构建地域平衡;规定中央政权实行三权分立来构建体制的平衡。 (3)影响: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鉴。认识:美国宪法吸收和发展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中国借鉴了美国的体制设计,充分说明近代文明在不断交流、融合和创新中获得发展(或近代文明是不断交流、融合的文明)。 (4)趋势:多元文明模式并存。态度: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说:“吾用法国责任内阁之制,则总统、总理日相争轧,黎宋卿、冯华甫、徐菊人之与段祺瑞,至于之战德国、战湖南。甚至于军事二十一条与日本为争具,前几亡国,后起争裂,幸而德败美胜,日本解约,否则中国亡之久矣。此法国共和制之不可行也。瑞士七总裁制广东行之,岑、伍、孙、唐争祸至今,瑞制又不可行矣……十二年来号称共和,而实共争、共乱、共杀,以召共管而已。”因此,他认为民国是以“秦始皇专制之戮,而冒称共和”。 材料四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五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犹如和煦的春风,吹开了在中国上空飘浮着的“左”倾阴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和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总结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这些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认为中国共和制度无法实现的原因。(4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继承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原因。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4分)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解析:第(1)问,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即可作答。第(2)问,孙中山在民生方面的主张要依据历史阶段(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作答,根本原因从中国社会性质方面思考。第(3)问,紧扣材料三,从责任内阁制、列强的侵略、仿行瑞制等方面回答即可。第(4)问,“原因”从两者的共同的任务,即反帝反封建这个角度来分析,“表现”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5)问,要联系所学知识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回答。 答案:(1)主题: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主张: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3)实施责任内阁制,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内战不断;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七总裁制”实践最终失败;北洋军阀打着“共和”旗号,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与材料相关,言之成理即可) (4)原因: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都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5)主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言之成理即可) 考前保温训练(三) (限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南通期末)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C A项错在“全面崩溃”,B项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再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可判断C项正确。 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中“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这实际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选A “市”是城市内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坊”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区。西汉“市”建在边缘,按时开市闭市,“市”“坊”分离;随唐“市”建在中心,按时开市,“市”“坊”分离;北宋“市”“坊”合一,没有营业时间限制,据此可知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3.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挂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大殿内的一副楹联,全联是:“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 A.“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解析:选A 从“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可知楹联反映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主张及实践活动。B、C、D依次是李贽、王阳明、黄宗羲的言论。 4.改革开放以来对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该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观上的局限性和客观上的进步性。如某学者在肯定太平天国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否定太平天国推行的神权政治,认为如果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中国的历史将会倒退到农耕时代。该学者的观点(  ) A.有一定的道理,看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是错误的,忽视了《资政新篇》的先进性 C.是片面的,只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教色彩 D.是正确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的倒退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判断的能力。该学者既谈到了太平天国的进步性、又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因此是全面和正确的,B、C两项错误,故排除;D项中“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的倒退”的表述错误,排除。 5.(2012·临沂二模)《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漠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联系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可知,五四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要目标,其原因在于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 6.观察右边漫画,该漫画描绘的是(  ) A.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B.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 C.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解析:选D 从实践情况看,抵抗派学习外国的主张并未真正推行,排除A项;“商战”思想在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排除C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 7.(2012·厦门模拟)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通过分析材料中“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次会战指1937年的淞沪会战。联系所学,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1938年日军攻占广州、武汉。 8.(2012·淮北模拟)右图是一幅反映中美关系的漫画,其最能体现的寓意是(  ) A.互依共存 B.互相对抗 C.争夺霸权 D.互相利用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后的中美关系发展。图中八卦阴阳图案表示相互运动和补充,因此寓意中美两国关系是相互依存。 9.(2012·无锡模拟)右图是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Wenlock),它以富有激情的萨罗普羊为原型,它的大眼睛表示一个摄像头,头上的黄灯代表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伦敦出租车,而手上则戴着代表友谊的奥林匹克手链。这幅图画应属于(  ) A.油画 B.彩陶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代绘画艺术。从材料看,象征意义形象生动,符合风俗画的特点,故选D项。 10.(2012·南京调研)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的张,请指出其中有几个错误(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选C 根据所学对四项说法进行分析判断:第1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法正确;第2项说法错误,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应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第3项说法错误,七月事件发生后,革命的和平发展被打破,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在此前起了代宪法的作用,第4项说法错误。据此本题选C项。 11.2013年6月1日是国家“限塑令”正式实施的第五个年头,塑料制品在世界上首先产生于(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解析:选D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的实际知识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燃料、塑料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12.(2012·乌鲁木齐模拟)在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庙门旁,有一副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下列能解释这一楹联反映的自然现象的理论是(  ) A.“天人感应”的理论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选C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大意是:海水涨潮,天天早上涨潮,天天涨潮天天落潮;浮云弥漫,常常到处弥漫,常常弥漫常常消退。潮汐涨落可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本题选C项。经典力学体系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烟台模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打上了时代烙印,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请据下列材料,在问题的指导下,探究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 400多家大中型工商者,8 000~9 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渴望生活在宋朝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整体发展缓慢,但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大多数地区则完全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之外。 材料三 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  1953~1961年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摘自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5分) (3)材料三表格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9分) (4)综上所述,城市化的发展在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逐条概括列出,其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时间限制,另外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第(3)问分析表格中的数字,第一个表格反映了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数,而第二个表格则反映城市到农村的人口,由此分析城市化进程;原因主要与当时的背景有关;综合各个时期的史实可知城市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答案:(1)经济功能增强;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和场所。原因:商品经济繁荣;政府政策的支持。 (2)影响: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成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使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停滞”。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革”的影响。 (4)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14.(2012·福建质检)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 化、艺术交往》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国际互联网年”   (1)材料一中,西欧金钱财富来源于①________洲,最终大部分流向②________洲。(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8分) (3)椐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4分) 解析:第(1)问中的“秘鲁和墨西哥”是美洲国家,所以西欧的金钱财富主要来自美洲;西欧国家主要是向亚洲国家购买丝绸、香料等,所以金钱财富最终流向亚洲。第(2)问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列强的侵略特点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考查变化及其原因,扣住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变化及政治史实来分析即可。第(4)问则要扣住材料三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措施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来回答。 答案:(1)①美  ②亚 (2)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投资遍及世界(资本主要流向欧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3)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原因: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二战使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4)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