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B.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D.落后就要挨打 解析 此类题要找的根本原因是内因,但注意要找主动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的内因,不能找被动挨打国家的内因,所以不能选A项,D项是结论,B项附属C项,C项才是根本原因。 答案 C 2.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电寄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旨应出现于(  ) A.1842年 B.1895年 C.1900年 D.1901年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民间设厂,这一政策出现应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选B项。 答案 B 3.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中提到的“秦桧”指的是 (  ) A.左宗棠        B.慈禧太后 C.李鸿章 D.邓世昌 解析 左宗棠和邓世昌都是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秦桧”不可能指他们;康有为存在封建正统思想,不可能也不敢把矛头指向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他只能指向《马关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 答案 C 4.清政府规定百姓上缴的田税必须是白银,而百姓平时所用的钱是铜钱,因此交税时必须用铜钱兑换成白银。下图是白银兑换铜钱数的表格,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39年 1845年 1896年 1902年  一两白银兑换铜钱数 1600文 2000文 3300文 5100文  A.随着对外贸易的兴盛,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白银大量外流使铜钱价格越来越低 C.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商以白银购物使银价高涨 D.随着协定关税的制定,外商哄抬白银的价格 解析 由于清政府历次战争的失败,战争赔款大量增加,再加上随着中国海关权等权力的丧失及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表中数据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 B 5.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是(  )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 从列强侵华的目的和签订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列强一步步侵华反映的主要特征是从倾销商品到开设工厂,体现的总趋势是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没有准确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 答案 D 6.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没想到却遭到了俄、法、德三国的激烈反对,甚至不惜对日作战,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这是下列哪组矛盾的结果(  ) A.外国侵略者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 D.日本与美俄之间的矛盾 解析 俄国认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阻碍了它向中国东北的势力扩张,于是纠集法、德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D项中的美国并没有参与干涉活动。故选A项。 答案 A 7.《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这说明该条约(  ) ①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 ②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③要求割占中国的领土 ④要求开埠通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材料信息中反映了《辛丑条约》要求,对参加反帝斗争的人民和官员进行严惩,从而证明了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①②正确;《辛丑条约》中没有涉及割地的内容,故排除③;④在《辛丑条约》中也没有涉及,故排除④。 答案 A 8.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世纪”是指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伴随着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的传入,中国的半封建化日益明显。以鸦片战争为界,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所以,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答案 A 9.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使馆大街(Legation Street),兵部街改名为李尼微支路(Rue Linevitch),台基厂街改名为马可波罗路(Rue Marco Plol)……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B.中国允许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 C.中国已彻底沦为殖民地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将彻底形成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北京的东交民巷变为使馆区;北京的各大街已变成各国的名称。这种事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故D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项发生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排除A、B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10.100多年以前,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在某一事件后的几十年里获得了畸形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这件事应是(  ) 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上海产生与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上海经济 解析 上海的畸形发展主要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迫开放,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而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以长江为通道成为上海发展的腹地。故选B项。 答案 B 11.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  ) A.在中国推行自由贸易 B.列强由此获得最惠国待遇 C.列强对中国有限让步 D.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明显是《南京条约》中的协商关税,它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D项。 答案 D 12.中国现今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是美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由此可知,清华大学的建立应与中国近代史上什么事件有关(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的开展 解析 庚子年即1900年,这一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发生战争,战败并于次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这也是美国唯一一次从中国得到的战争赔款,美国人就是利用这笔赔款建立的清华大学。 答案 A 13.1842年英国人在中国广州创立的怡和造船厂是外国在中国的最大企业之一,但一直是非法经营,直到什么时候才拿到了清政府准允经营的营业执照(  ) A.1840年后 B.1860年后 C.1895年后 D.1901年后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中有“准允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内容”。 答案 C 14.1860年,一美国商人为买丝绸同一中国商人发生纠纷,失手将中国商人打死,此美国商人应受(  ) A.英国领事审判 B.中国法院审判 C.美国领事审判 D.美国法院审判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领事裁判权,它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本国领事处理,不受清政府法律制裁。 答案 C 15.中英《南京条约》:“议定英国往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此规定(  )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在明显歧视 B.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 解析 照会的意思是一国政府把自己对于彼此相关的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具有平等基础上进行的官方交往。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对华文书中。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大员与中国大臣往来照会,英属员与清大臣往来用申陈,清大臣批复用札行;两国属员往来照会。同级官员和不同级之间的文书来往用语是不同的。难以看出英国对清政府存在明显歧视,排除A项。只能说在外交礼仪上是平等对待,难以说明使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故排除B项。本条款不能反映该条约的屈辱性,故排除D项。所以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叹五更,伤国事也》。 一更里,坐闺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国家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侮。 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无干。 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你看那,外洋人,家国相关。 二更里,把心事,告诉诸君。外洋人,他强盛,也有原因。他们的,狠在处,大家争胜。 视公事,如私事,国家无分。小孩子,也知道,尽忠报国。无论那,贫和富,识字通文。 和另国,打起战,人人拼命。枪与炮,车和船,无样不能。国家事,百姓们,都能查管。 回头看,我中国,那样如人。 三更里,闷沉沉,越思越恨。我中国,穷且弱,不为无因。读书的,只知道,文章诗赋。 打茶园,上赌场,烟色迷昏。提起了,国家事,抽身就走。又有些,假理学,一派斯文。 一说道,国家危,总言天意。凡百事,总说是,运气为凭。种田的,更无知,蛙居井底。 耳不闻,目不见,终岁辛勤。只知道,占阴晴,祈年望岁。守陈法,不改变,地利难尽。 手艺人,都没有,巧妙器具。只知道,偷工料,全不求精。生意人,较辎铢,希图维利。 全不知,顾国体,依靠洋人。做官的,好钱财,待民暴虐。奉朝旨,催文法,毫不遵行。 …… 五更里,…… 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富出钱,贫出力,事事认真。那日本,三十年,转衰为盛。 我中国,能改变,怎不如人。兴学堂,讲工艺,农商矿产。保利权,争国体,不让毫分。 外洋人,虽强悍,并非神怪,怎见得,我中国,不可相争。乘此时,还未乱,赶紧设法。 再迟迟,恐怕被,外国瓜分。男为奴,女为妾,永无生路。到那时,想悔过,恐怕不能。 我女子,本无才,来谈国事,无非是,爱国切,一片婆心。作一段,叹五更,唤人治梦。 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 (1)概括上文作者对中国的国事有哪些感伤?你认为导致作者感伤的原因是什么? (2)概括作者对“外洋人”强盛原因的认识。 (3)“叹五更”集中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心态?如何评价? 解析 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感伤”可根据一更里“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百姓们,不知爱国”,三更里“我中国,穷且弱,……做官的,好钱财,待民暴虐。”概括得出答案;“原因”可以从列强侵略和我国政治、经济状况等角度思考。第(2)问可以提取二更里相关信息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角度归纳。第(3)问可根据标题“伤国事”以及五更里“我中国……赶紧设法。再迟迟,恐怕被,外国瓜分。”“从今后,抖精神,大家振作”“惟愿的,我中国,永升太平。”等归纳概括,这种忧国忧民的危机意识值得肯定,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答案 (1)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百姓自私自利不知爱国;国家的贫穷落后;官吏腐败残暴。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长期的专制主义统治。 (2)有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人人关心国家大事;工业发达,武器装备先进;文化教育水平高。 (3)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一方面苦闷忧虑,急于寻找富强之路;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充满希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 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英德协定》为切入点,考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造成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本题的难度在于学生要学会透过列强尊重中国领土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本质。第(1)问,回顾所学知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美国的崛起,对外争夺殖民地,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两者在中国达成妥协,这是导致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各国为了共同宰割,选择了接受《英德协定》。注意“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实质应该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原因则应该从当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去思考作答。第(2)问,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该从利弊两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观造成的。再结合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状况回答其影响。 答案 (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2)清政府进一步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