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选择题 1.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了战争的危险。因此我们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约》 D.《板门店停战协定》 解析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从题干信息中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可知当时北约已经建立。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材料信息反映了华约建立的情景。因此选B项。 答案 B 2.(名师原创)在印度支那大块土地上,老贵族发现自己实在是力不从心,不得不把这块肥沃的土地让给新贵族,而新贵族接下来的日子也不好过,连续发动了“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里所说的“老贵族”和“新贵族”是指(  ) A.法国和美国 B.美国和苏联 C.英国和苏联 D.中国和越南 解析 根据“印度支那”“局部战争”“特种战争”可以判断这是越南战争,由此可以推出“老贵族”是法国,“新贵族”是美国,即法国是老牌殖民帝国,美国为新兴殖民国家。故选A项。 答案 A 3.(名师原创)韩国一离婚调查机构公布了1950年以来220万件离婚个案咨询,发现有一个时期,妇女以丈夫生死不明为理由提出离婚的特别多,此时期应该是(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00年以来 解析 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1950年”,从而得出离婚案高的原因与朝鲜战争有关。故选A项。 答案 A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 C.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冷战的重点是在欧洲,欧洲同时受到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丧失了独立性。 答案 C 5.(名师原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祖国,保和平,就是保家乡。”这首歌表明(  ) A.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B.越南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 C.欧洲的联合之路快速发展 D.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解析 根据“鸭绿江”和歌曲意义可以看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中朝界河,进入朝鲜境内帮助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故选A项。 答案 A 6.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要求,原因是戴高乐认为英国在防务上仍坚持借重美国的方针。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减慢 B.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C.西欧彻底脱离了美国的控制 D.以法国为首的欧共体开始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一体化。从材料看,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实际上就是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让其代理人加入欧共体,也就表明欧洲是独立的,不愿接受美国的领导。 答案 D 7.有人把苏联的一次行动称为“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了一只刺猬”。这次行动可能是(  ) A.成立华约组织 B.中苏签订条约 C.朝鲜停止协定签署 D.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这是苏联的主动行动,“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了一只刺猬”说明这一行动让美国人极其难受。结合A、B、C、D四项,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古巴在美国的家门口,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则会使美国坐立不安,故选D项。A项是苏联的被动行为,B项与美国无关,C项与苏联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8.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就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格局的特点。经历过冷战的苏联领导人有(  ) ①列宁 ②斯大林 ③勃列日涅夫 ④叶利钦 ⑤戈尔巴乔夫 ⑥赫鲁晓夫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冷战自1947年开始,到1991年结束,中间苏联的领导人依次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故选D项。 答案 D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 A.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强烈 B.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C.若干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D.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决定国际格局变化的是国际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因此选项A、B两项均不正确。选项D项两极格局的形成更不利于多极化的发展,也不正确。选项C项正确。 答案 C 10.(名师原创)东欧各国经过剧变后建立起来的新政权的国家性质为(  ) A.封建制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君主立宪制国家 解析 东欧各国的剧变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促使下发生的,之后这些国家不但得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甚至还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组织。由此可以推断,东欧国家新政权的性质为资本主义国家。故选B项。 答案 B 11.(名师改编)“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此材料中所说的“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指的是 (  ) A.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B.叶利钦主导的俄罗斯联邦 C.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帝国 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解析 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标志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苏联成立于1922年12月,到1991年12月解体时整整存在了69年,被分裂为15块碎片即被分裂成15个国家,且都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故选A项。B项成立于1991年到目前仅仅存在了20年,故排除B项。十月革命前的罗曼诺夫王朝存在了三百多年,也不符合题意,故也排除C项。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是英国,与戈尔巴乔夫无关,故排除D项。 答案 A 12.苏联解体后,北约不但没有随着解体,反而乘机东扩,把许多原华约成员国纳入其中,北约东扩的目的是(  ) A.压缩俄罗斯的空间 B.从西边包围中国 C.遏制社会主义国家 D.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解析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衣钵,仍然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唯一国家。故选A项。 答案 A 13.近两年来叙利亚的局势越来越失去控制,主要原因是(  ) A.叙利亚反对派深得民心 B.叙利亚政府腐败无能 C.不结盟运动支持反对派 D.美国及北约用冷战思维干涉他国内政 解析 叙利亚政府并不是没有能力控制全国局势,只是由于美国及北约仍用冷战思维干涉叙利亚内政,形成叙利亚政府不敢对反对派用兵,造成叙利亚的局势越来越失控,故选D项。 答案 D 14.(名师原创)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风暴,许多国家经济滑坡,货币贬值。中国政府的态度是(  ) A.冷眼旁观 B.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保持人民币的稳定 D.落井下石 解析 A、D两项明显不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形象,应排除;当时中国经济也受极大影响,不可能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只能竭力稳定人民币的汇率,故选C项。 答案 C 15.有人概括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中国改革开放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应该是:见山不是山,反映在国际关系上即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而其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对美国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大国实力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 答案 (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背景:国际上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影响:形成了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两极格局。 (2)力量:欧共体和日本。原因:社会改革,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重视科技和教育;西欧、日本借助于美国援助等。影响:冲击两极格局,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 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材料二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进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美]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是指什么。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表现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以来国际权力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经济发展与权力中心变化。第(1)问因素要从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问含义从欧洲地位的衰落上分析;表现从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世界等方面分析。第(3)问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综合归纳可以看出:欧洲——美苏——多个权力中心。认识要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归纳。 答案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2)崩溃: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权力中心地位。 表现: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中国力量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 (3)变化:从以西欧为中心到二战后以美苏为中心,从以美苏为中心再到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认识:国际权力中心变化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权力中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