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 一、选择题 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直接的有效措施是(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郡县制的认识。材料中“制六合”是指秦朝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而郡县体制下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是中国地方政治体制的变革,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制度保障。而B、C、D三项虽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不是有效的措施。 答案 A 2.(名师原创)明代后期,宦官专权,甚至控制内阁,当时的宦官魏忠贤人称“九千岁”,控制着朝中的一切大权,其爪牙遍布全国,是明代后期统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整个封建社会宦官专权屡见不鲜,造成宦官参政控制政权的根本原因是(  ) A.皇权至上制度 B.皇帝昏庸无能 C.监察措施不到位 D.废除丞相造成的 解析 由于中国封建“皇权至上制度”,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一切制度、措施都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原则,形成皇帝专权。当皇帝因事不能主政时,必然由其他人代替行使其权力,因此皇帝专权与宦官专权、太后专权、外戚专权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一些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不能接受而已。故选A项。 答案 A 3.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 A.保护了小农经济,维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 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 解析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小农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也就是维护这种制度的经济基础。误选B、D两项,是没有从不同的阶段上对这一制度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C项明显错误。 答案 A 4.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和相关官员共商对策。但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官员提出调兵方案,由主管财政的官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汉代匈奴侵略河套地区之时 B.唐代吐蕃入侵河西走廊之时 C.宋代西夏入侵陕西之时 D.明代蒙古入侵山西之时 解析 汉唐两代宰相的权力较大,故排除A、B两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故排除D项;宋代设枢密院,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且陕西位于西北,故选C项。 答案 C 5.(名师原创)西汉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时期分别以萧何、曹参为丞相,他俩实际上是朝廷中(  ) A.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B.掌握军事的军队统帅 C.有职无权的内阁大臣 D.传达皇帝命令的军机大臣 解析 汉初的丞相是皇帝的高级助手,百官之首,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大权,位尊而权重,是朝中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 答案 A 6.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一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解析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牵制,又互相补充;既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效率,因而具有皇权下的民主色彩。 答案 C 7.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 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初步确立了中国的版图,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中国主体民族基本形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综上所述,“某一时期”应是秦汉时期。 答案 C 8.(名师原创)我国历史上采用多种纪年法。《兰亭序》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文中“永和九年”属于(  ) A.公元纪年        B.年号纪年 C.干支纪年 D.朝代纪年 解析 A项明显不对;D项也不对,因为没有朝代纪年法;题目中的“癸丑”属于天干地支纪年;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故属于年号纪年。应选B项。 答案 B 9.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解析 本题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本题的关键词“主要目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因此C项为B项服务,B项是最终目的。 答案 B 10.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经常发生变动,下图是元朝的行政区域图。通过观察下图可以看出与现在的行政区域有很大差别,今天的山西省在元朝属于什么管辖(  )  A.陕西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行省 解析 元朝的行政机构中有一个特殊的地区叫“腹里”,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由中央的中书省直接管辖;另外,通过观察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受中书省直辖。故选C项。 答案 C 11.《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 A.创立于刘邦时期 B.长官亦为宰相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D.参与政事的执行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组成中朝是由皇帝身边的人组成的,故选C项;中朝是由汉武帝创立的,故A项错误;宰相为外朝,故B项错误;中朝参与决策,但不参与行政。 答案 C 12.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这一制度对西周的制度也有继承。秦代继承西周的制度是(  ) A.封建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皇帝制度 解析 A项是分封制,秦没有继承,实行了郡县制;C、D两项都是由秦始皇创立的制度,都不符合题意。秦继承的是王位世袭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 13.(名师原创)江苏沛县乃西汉“龙兴之地”,多豪强,“民有冤狱,终不得申”,“官吏上任竭力奉迎而不得行其职”,“元狩二年设官员监督豪民之不法,督官吏之不尽职,其风乃变”。这个专设的官员可能是(  ) A.刺史 B.监御史 C.御史大夫 D.提点刑狱司 解析 西汉的建立者刘邦是江苏沛县人,故称“龙兴之地”。“元狩”是汉武帝的年号,材料意思是汉武帝时设立了负责监察地方政治的刺史,沛县的社会风气才改变了,故选A项;B项是秦代一郡之内掌管监察的官员;C项是中央的监察官员;D项是宋朝的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4.(名师改编)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也称“王右军”,“右军”其实是官名,王羲之之所以当上“右军”可能是(  ) A.通过八股文考试做官 B.通过九品中正制,被推荐为官 C.因“书圣”名望被内阁举荐为官 D.因书写《兰亭序》被分封为官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八股取士”是明清的科举制度,应排除A项;只有明清时期才有内阁,故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东晋时早已废除,故排除D项;东晋正值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王羲之可能通过这一途径为官。故选B项。 答案 B 15.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的发展 C.秦始皇的个人能力 D.历史机遇所造就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属于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答案应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解析 第(1)问可在材料一中寻找关键信息回答,如“世卿世禄制”“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等。第(2)问实际考查行省制度,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需综合三则材料,从总趋势上来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点。 答案 (1)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 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围绕材料的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充分,表述要严谨,史论结合。 答案 材料一认为中国君主制度并未纯粹的专制,很多政治决策如“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都并非帝王专制。材料二认为虽然有相权对君权的限制,但皇帝往往通过各种办法来削弱、分化相权,最终实现君主专制。 第2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演进与强化直到,顶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二? 一、选择题 1.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解析 明代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官员的精神压力增大。故选B项。 答案 B 2.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臣 B.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C.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解析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形成了极端的君主专制,导致国家的命运系于皇帝一人之手。这反过来说明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 C 3.(名师原创)土司制度是元、明和清前期中国西南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其行政长官(  ) A.世袭继承 B.由皇帝直接任命 C.由中央政府任命 D.由宰相任命 解析 土司制度是一种世袭制度,其行政长官按“嫡长子继承制”继承而不受皇帝和中央政府的任命。故选A项。 答案 A 4.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三公九卿 B.中朝 C.三省六部 D.军机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进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由清朝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制定军政方针等机要政务时只能跪受笔录这一史实,可知符合题干“大臣例司缮写谕旨”;由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可知符合题干“其权一归于上”,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名师改编)秦朝、明朝都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清朝康熙帝却认为没有必要修长城,这是因为(  ) A.清朝统治者本身就是少数民族 B.清朝较好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C.清朝前期国力强盛 D.清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理藩院 解析 修长城的目的本身就是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进攻,但由于清政府较好地解决了与北方蒙古民族的关系,长城也就没有了防御作用。 答案 B 6.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之初,丞相与皇帝同坐,共商国是。之后丞相站着与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商议国是。再后来,丞相跪着与高高在龙椅上坐着的皇帝商量国是。最后丞相连跪的地方也没有了。下列没有“丞相跪的地方”的是(  )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明太祖时期 D.康熙帝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了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且永远不再设相,“故丞相连跪的地方也没有了”。但要注意明太祖前期有丞相,所以要排除C项;A、B两项明显错误,也要排除;D项在明代之后,整个清代都没有丞相,故选D项。 答案 D 7.祠祭清吏司是明、清时期在中央设置的官署机构,掌吉礼、祭祀、死后丧葬、大臣赠谥,并管理僧道、巫师及从事阴阳、卜筮、医药者。司下公设祭祀科、僧道科、时宪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该机构当属于(  ) A.内阁 B.礼部 C.户部 D.吏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内阁和六部的职责。内阁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六部中吏部管官员的升迁;户部管土地钱粮;礼部管礼仪祭祀;兵部管理军队;刑部管刑罚;工部管工程建设。题干中提到了祭礼,故选B项。 答案 B 8.明代“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的权力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考试 解析 自隋唐时期出现三省六部制时起,六部就是三省之下专掌行政的机构。之后,三省不断变化,但六部职能未变,故选B项。 答案 B 9.《宋史》卷一《太祖纪》对陈桥兵变有如下记载:“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即赵匡胤——引者注)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以下能体现文中“黄衣”功能的是(  )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障)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皇帝制度确立后,为体现皇权至上的权威,又有一些专门规定,如“玺”“诏”“黄衣”也是代表皇权的特殊服饰颜色。因此,“黄衣”体现了等级与权力,C项符合要求。 答案 C 10.《聊斋志异》中写道:“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以上从根本上说明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B.科举制度的弊端 C.封建官吏的贪婪暴虐 D.百姓生活的艰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中因为“天子偶用一物”,于是出现“定例”和“官贪吏虐”,致使民“贴妇卖儿”,从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B项与材料无关,C、D两项不是根本问题。 答案 A 11.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 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 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 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 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监察制度及其实质。唐代的御史台主要职责是检举官员的失误与犯法行为,属监察职责。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皇权。 答案 C 12.(名师原创)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道:“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人风”其实应当是“民风”,之所以会出现“人风”这类词,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皇权至上,不容侵犯 B.民间习俗如此 C.分封制度下没有人权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解析 由于皇权至上,不容侵犯,于是出现了避讳现象,“民风”之“民”字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是同一字,为避讳,唐代把“民风”“民俗”改为“人风”“人俗”。故选A项。 答案 A 13.(名师原创)古代人有名、有字,如三国时的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如果刘备有事求助于曹操时应说(  ) A.曹操,刘备有一事相求 B.孟德,备有一事相求 C.操,玄德有一事相求 D.操,备有一事相求 解析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属于自称,字是别人称呼自己的,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B 14.(名师原创)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中国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皇权达到顶峰时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康熙帝 C.明太祖 D.雍正帝 解析 皇权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而军机处是清雍正帝设立的。 答案 D 15.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了许多文官派系,这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年谊”是指(  )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解析 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近关系被称为“姻谊”;由同乡而产生的亲近关系被称为“乡谊”;由同一年考试而同年录取而产生的亲近关系被称为“年谊”。故选项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 理由:“自秦开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合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内阁之上。根源:皇权至上制度。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表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粱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 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一 仙鹤 狮子 玉  二 锦鸡 狮子 花犀  三 孔雀 虎豹 金钑花  四 云雁 虎豹 素金  五 白鹇 熊罴 银钑花  六 鹭鸶 彪 素银  七 鸂鶒 彪 素银  八 黄鹂 犀牛 乌角  九 鹌鹑 海马 乌角  ——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礼服》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君和臣衣着存在两重性,即等级性与场合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从材料一、二、三中,能得出明朝的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的什么信息? (3)结合材料全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明朝的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不同的现象? 答案 (1)材料一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等级性;材料二证明明朝君和臣衣着的场合性。 (2)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官服的规定,反映出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3)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