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一中高二年级2012-2013学年度春季 文综训练题(一) 历史部分 命题人:王国平、张国雄、叶毅 考试时间:2013年3月31日 14:20-16:50) (总分300分:地理100分,政治100分,历史10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各科主观题答题卷分开收取,不得混淆。 第I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 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 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25.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造成冲击的有( ) ①宗法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科举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 2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30.三元里人民发出《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查尔英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即前明倭寇之党。我天朝曾经将尔诛灭,因大洋各属国,求我皇上准其通商,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容尔狗邦通商交易。”对这一文件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可以作为研究鸦片战争的辅助资料 ②反映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绪 ③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 ④主要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1.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32.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 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 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②清军协助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威胁日本的安全 ③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清国征讨方略》 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3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年—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年—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张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35.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  )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小题,总分16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40小题 (22分),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史料研习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2分)此后,发生怎样的演变。(4分) 方法二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6分) 方法三观点探讨 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 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 41(15分).材料: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现在所欲问者,只是各国对此问题,究取何种态度。俄国方面,因占领满洲之故,在最近期间,当可心满意足。假如现在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英国取得长江流域一部分,德国占据山东,则中国方面实无力加以阻止。因此,我们对此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倘或一旦列强对于瓜分之事,果有妥协之望。……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条) 请回答: (1)据材料回答,瓦德西认为当时“瓜分中国”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5分) (2)但瓦德西又认为“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结合材料分析,他的理由又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2分) (3)瓦德西认为“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此列强采取什么样方式来统治中国?(2分) (4)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没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有哪些表现?(根据1860—1900年间的史实举四例)(4分) 4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法治之下,人才就受束缚了。所以明末的黄梨洲要慨然说:“有治人,无治法。”这因一向制度太繁密,故使他太不看重法,太看重人,而要提出此主张。但尚法并非即算是专制,而中国历史上平地拔出的人愈后愈多,而自由展布之才,却愈后愈少了。此后的我们,如果不能把这种传统积习束缚人的繁文琐法解放开,政治亦就很难有表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归纳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并做简要评述(答题要求:归纳准确,论述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15分)。 高二春季文综训练题(一)历史部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诊治制度特点的理解。由“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 宗,不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得知政治、经济与 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其它与材料无关。所以选C。 25.B 26.B 【解析】根据所学,郡县制的推行,长官由皇帝任免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三省六部制也是对职权的划分,冲击了世袭,科举制的选官制度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开辟了底层人士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宗法制没有冲击这一理念。 27.D 28.C 29.D 【解析】:从材料中““……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于中英两国的战事非常麻木,说明中国民众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故此题应选D项。 30.C 【解析】:本题考查了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情况,根据所学三元里人民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规模较大的一次斗争,真实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据此本题中①②项说法正确,从材料“英夷”“前明倭寇之党”“我天朝”“求我皇上”“我皇上体天地好生之德”等反映第③项“带有天朝上国的封建思想”说法正确,第④项与史实、材料不符,本题选①②③,D项。 31.C 【解析】:注意时代背景“20世纪20-30年代” ,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较多,经济得到发展。A不对,内河航运的衰败仍然不能说明上海崛起的主要原因;B不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之一;D不对,夸大了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 32.A 33.C 34.A【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经济上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即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故A表述正确;B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表述错误;C通商口岸开放的方向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张;D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才由商品倾销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表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35.A 【解析】本题是根据材料分析问题,典型的材料分析性质的选择题,看陈旭麓先生的话“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爱国主义,二是回到中世纪,中世纪一般指的是欧洲的封建社会,说明这场运动导致社会的倒退,BCD,都体现一种爱国主义,并且都是社会进步,A项义和团运动,虽然是从爱国主义出发的,但是从其运动的口号、运动的表现等方面来看,是整个社会的一大倒退,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其实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故此题选A 二、非选题参考答案 40、(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6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2分)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4分)。(12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6分) (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4分) 41、评分标准: 一等(15——10分)归纳准确,论述立场清楚,有概括性表述;事实准确,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4分):归纳准确,论述立场清楚,表述较充分;事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3——0分):归纳不准,论述立场不明确;事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 【解析】 第一层:提炼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偏重“法治”,忽视“人治”;第二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法治束缚了人才的发展。(4分) 第二层:亮明自己的观点。(1分) 第三层:围绕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8分) 第四层:总结升华。(2分) 43题: (1)理由: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事落后。(5分) (2)理由: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在争夺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重重。(2分) (3)方式:扶植清政府,把它作为“以华治华”的工具。(2分) (3)原因:中国人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2分) 表现: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4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