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鸦片战争后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②是顽固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对④,抵抗派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落后。
答案:D
2.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海国图志》的主要思想。
答案:A
3.“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体现了维新思想家们的( )
A.君民共主思想 B.主权在民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都是人民的公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
4.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大梦唤醒”的含义主要是指( )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预备立宪”
C.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三权分立
解析:与“甲午战败”最为接近的事件是维新变法运动,它的首要目标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其他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C
5.“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局,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这里的“变政”是指( )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推知,这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实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①实行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
答案:C
6.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力排孔教”,二者的相同目的是( )
A.都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B.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群众
C.制造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D.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解析:主张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影响来实现其政治主张;陈独秀则力排孔教,以此否定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其政治主张服务。
答案:D
7. 陈独秀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这表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 )
A.主张把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相结合
B.崇尚西方社会的现代法治
C.反对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解析:题干材料中,陈独秀深刻揭示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道德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认为为了实现以宪法为保证的资产阶级民主,就必须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答案:C
8.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它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兴民权,设议院,行君主立宪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的封建思想。A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项不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C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
答案:D
9. 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亡国 B.革命
C.帝制 D.尊孔
解析:从材料中的“民国三四年”可知应是在1914~1915年期间,这一时期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在社会上掀起复古逆流,由此复古主义披靡一时,因此题干中的空格部分最可能是帝制。
答案:C
10.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
B.十月革命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C.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资产阶级共和方案,转而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D.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解析:A、D两项是在五四运动后,B项与问题的核心不符,C项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与题干“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吻合。
答案:C
11.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名叫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解析:本题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选项A只是“学在西洋”的反映;选项B只与“妻在东洋”有关;选项D只与“官在北洋”有关,都不是材料信息的全面反映,均排除。从该学者的经历可判断是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相关的,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12.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着中国形势的发展,新文化运动阵营最终分裂。其开始分裂的标志是( )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因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而李大钊主张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3: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出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2)材料2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政治要求?这种政治要求产生的背景有哪些?(6分)
(3)依据材料2和材料3概括指出梁启超和邹容两人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发展变化趋势。(4分)
解析:第(1)问应围绕“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答。第(2)问应注意分析材料结合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分析。第(3)问可从梁启超为维新派、邹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入手,结合材料进行比较两人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第(4)问应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趋势。
答案:(1)目的:学习西方长处,抵御列强侵略,实现富国强兵。变化:由固步自封到开始向西方学习。
(2)政治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思想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
(3)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邹容主张武装推翻清政府,实现民主共和。
(4)由主张改良到主张进行革命;由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到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14.阅读下列材料:
北师大博导王富仁教授做客“名师讲坛”时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2009年,向前推30年是1979年,正是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开端——改革开放
的时代。再向前到1949年,可称之为毛泽东时代。再向前推30年到了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的转折。到1889年,是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时代,这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努力着要富国强兵。再向前到1859年,是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和帝国主义全面接触的时期。
请回答:
(1)1859年是中国和西方全面接触的时期,这在当时思想观念领域有何体现?(4分)
(2)1889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被称为“千年之大变局”中思想文化之变的揭幕人,为什么?(4分)
(3)为什么王富仁教授说1919年是中国社会的转折时期?(10分)
解析:第(1)问应注意时间“1859年”,当时思想观念领域主要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第(2)问应围绕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作答。第(3)问要注意“1919年”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答案:(1)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西方的长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
(2)①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用企业和民用工业。
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设立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五四运动中,工农群众成为革命的主力,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彻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同时它也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