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展开(  ) ①政治领域 ②文学艺术领域 ③经济领域 ④科学研究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双百”方针涉及了文艺领域和科研领域。 答案:D 2. 人民网发表的一篇文章曾指出:“二为”方向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这里的“二为”方向是指(  ) A.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党和政府服务,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共产主义服务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为”方向含义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答案:B 3.“文化大革命”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有(  ) ①文化典籍遭到严重损坏 ②文化界知名人士被错误批判 ③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完全停止戏曲、电影表演和上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文革”时期,戏曲、电影中的“样板戏”可以上演,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B、C、D。 答案:A 4.中国作家协会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  ) A.设立“鲁迅文学奖” B.设立“茅盾文学奖” C.设立“五个一工程”奖 D.设立政府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茅盾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五个一工程”奖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设立的;政府奖是对电影和戏曲方面的奖励。 答案:A 5.毛泽东的有关题词,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以下四幅题词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所题的是(  )  解析:注意明确题意,找出关键词“科学文化工作”。毛泽东关于科学文化工作主要是提出了“双百”方针。对照四幅题词的内容,可知C符合题意。 答案:C 6.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确立教育方针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为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准备条件,即为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从题干给予的信息也可以看出新设的主要是工业学院,这说明主要目的是培养工业建设人才。 答案:D 7.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解析:理解材料“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B 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国家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 A.优先发展教育 B.尊师重教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教兴国 解析: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尊师重教是思想观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才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答案:C 9.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百家争鸣” B.“文化大革命” C.“科教兴国” D.“百花齐放”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排除A、D;B明显不正确。 答案:C 10.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抓住案例中父亲不让12岁的小娟上学,可知其违反的是《义务教育法》。 答案:B 11.《江门日报》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他(  ) A.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解答本题要围绕袁隆平的贡献去思考。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A 1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经过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其中对应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战略是(  ) A.科技为政治服务的战略 B.以“大科技”为主的发展战略 C.调整和重建中发展的战略 D.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所以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7分,第14题23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 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2: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 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 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分析毛泽东的认识,其认识分别对执行“双百”方针有何影响?(9分) (2)和材料1、2相比,材料3中毛泽东的看法有何变化?(3分)对执行“双百”方针有何影响?(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毛泽东改变“双百”方针初衷的是什么观念?(2分) 解析:第(1)问要依据材料的信息,分析出认识的变化,分别说明其影响;第(2)问注意将材料3与材料1、2对比,将材料3的观点提炼出来,根据变化指出其影响;第(3)问需要综合三则材料,寻找影响其看法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材料1中毛泽东认为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鸣,材料2中毛泽东又认为不同观点的争鸣归结到世界观只有两个阶级之分。影响:材料1的说法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材料2不利于学术的繁荣。 (2)材料3中毛泽东将艺术划分为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已不再提倡“百花齐放”。影响:“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3)阶级斗争的观念。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 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 材料3: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南优2号杂交水稻育成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年 “神舟5号”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成功返回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背景。(6分) (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原因。(8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5分) 解析:本题围绕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成就选取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对材料的分析、处理及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应注意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国内实际情况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组织答案;第(2)问应注意在回答原因时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教育、人才等方面组织答案;第(3)问应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作答。 答案:(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和战略的实施;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奉献精神等。 (3)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达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