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 C.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本题关键在于“重要”二字,广义上讲四个选项都是,但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在这个前提下,面对B项,国家也有C项和D项两种想法,也是两个任务,两个目的。 答案:A 2. 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观众对“百花奖”的热情参与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A、B、D三项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地反映题意的要求。 答案:C 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你是“山东大学”的历史教授,却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B.作为一名大学生,整天待在校园里安静地读书 C.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参加7月8日的高考 D.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时间限定范围“文革”期间来分析判断。 答案:A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我党(  ) A.制定了“星火计划” B.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基本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和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文化艺术、科技等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党对“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B 5.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文革”前夕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时间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依据教材可知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到1965年。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指1949年10月~1952年底,故A项不对。“文革”期间是指1966~1976年,故C项不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D项不对。 答案:B 6.关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指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学校教育制度 B.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经验 C.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D.为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提供了经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两种教育制度”指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它的提出,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思路,因此A、B、D三项都对,唯有C项不利于教育普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7.下图所反映的教育状况(图中成绩单内容:政治、劳动、技术成绩均为满分5分)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A.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C.彻底抛弃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 D.使国家出现了“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的局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对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也没有彻底抛弃,而是继续受其影响。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技术、劳动,忽略了科技知识的培养,因此导致了D项的出现。 答案:D 8. “教育革命”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文革”期间,“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国家至少要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 ①教育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③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④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答案:A 9.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很重视我国科技的发展,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中,毛泽东主席没有看到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在1967年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在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1984年成功发射,毛泽东生平为1893年至1976年。 答案:D 10.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解析:理解材料“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B 11.“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③“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干强调的时间为“文革”期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文革”时间不符。②是在1966年10月,③是在1970年4月,④是在1973年,都是在“文革”期间。 答案:C 12.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没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本题属于复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邓稼先等爱国科学家归国时背景。③④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D 13.2008年2月17日,在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这样宣布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一位获奖科学家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这位人物是(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苏步青 D.季羡林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的意思可分析得出是两弹元勋钱学森。 答案:A 14.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纪念讲话中提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南优2号”选育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D项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A、B两项成就的取得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C项成就取得是在1964年。 答案:D 15.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作出一些尖端科技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是由于(  ) ①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加强国防的需要 ③打破核垄断 ④建立霸权的需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新中国在尖端科技上的战略决策并非为了建立霸权的需要,故④不符合史实。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6题17分,17题23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2: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3: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1、2,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6分) (2)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4分) (3)依据材料3,概括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7分) 解析:本题以教育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三个小问题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分析。 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6分) (2)共同观点: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4分) (3)主要观点: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优先发展教育。(7分) 17.观察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分析“神舟七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的原因。(8分) (2)请你想象一下,已经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和“神舟七号”等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6分) (3)“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有何意义?(9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尖端科技的相关知识。第(1)问要从多个方面来找原因。第(2)问抓住几个重要领域即可。第(3)问要联系增强完全国力和推动科技进步分析。 答案:(1)原因:综合国力的提高;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和努力;自1999年以来“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经验的积累。(8分) (2)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生物、信息等。(6分答出任意两项即可) (3)意义:使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使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于和平研究利用太空作出了贡献。(9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