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 1.(2012·湛江二模)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确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A项。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所以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 C 2.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 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农业集体化的精神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量和农具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可知该做法违反了市场规律,即违反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故选B项。A、C、D项都是以行政命令取代了市场体系,故应排除。 答案 B 3.(2012·宁波质检)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政府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解析 B和C两项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应排除;A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表现,应排除;只有D项揭示的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规律,故选D项。 答案 D 4.有一则前苏联笑话:农夫伊万抓到一条大鱼,回家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有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得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鱼在水里划了个圆,举起右鳍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解析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和粮食,当农业集体化完成时农民被剥夺的一无所有了,故选C项。 答案 C 5.(名师原创)列宁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在苏俄经济好转之时,即派人到中国(  ) A.帮助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 B.帮助中国人民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帮助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帮助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解析 根据题干的意思可推出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即1921~1924年之间,在此期间只有A项是可能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且确实得到了列宁领导成立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故选A项。B项发生于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C项发生于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D项发生于1911年,故B、C、D三项都应排除。 答案 A 6.(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12 112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75.5 108.1  从表中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确切的是(  ) A.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巨大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C.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五年计划的实施造就了工业强国的地位 解析 根据所学,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故选D项。 答案 D 7.(名师原创)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共产国际里的一名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新经济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项是表面原因,C项的叙述与史实相反,此人既属于共产国际的革命者,自然不会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8.(名师原创)罗斯福新政时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实施过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早创始人是(  ) A.罗斯福 B.毛泽东 C.列宁 D.邓小平 解析 1921年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中,就包含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容,故选C项。 答案 C 9.(名师原创)“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右倾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已经成熟 D.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 解析 题干中的口号说明了存在强迫农民参加集体农庄的情况,这说明了农业集体化强行推进生产资料公有制,脱离了当时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选B项。 答案 B 10.(名师原创)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犯了(  ) A.右倾错误 B.反革命错误 C.左倾错误 D.保守错误 解析 不顾客观现实盲目冒进为左倾错误;畏于困难停滞不前为右倾错误或保守错误;故选C项。赫鲁晓夫不是反革命分子,不可能犯反革命错误。 答案 C 11.(2012·丹东一模)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此观点得出是基于(  ) A.摆脱了斯大林体系的束缚 B.当时苏联经济较快发展 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 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解析 A、C两项表述均与当时史实不符,D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因此D项表述也欠妥切。最为稳妥应该是基于其改革的效果而言,故选B项。 答案 B 12.(名师原创)1991年12月,一幅飘扬了69年的镰刀锤子的红旗悄悄降落,走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也标明了(  ) A.东方巨龙的腾飞 B.两极格局的结束 C.欧洲的团结与崛起 D.中华民国的成立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镰刀锤子红旗”即可判断出是苏联的国旗,“悄悄降落”说明苏联的解体,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3.(2012·苏州、无锡一调)1929年,苏联用了10个月建成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德国人等,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大力支持 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 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 本题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注意时间信息“1929年”,欧美大量人才的加盟与1929年欧美经济大危机有关。新经济政策1927年事实上已经结束,引进人才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不同,谈不上继续与发展,排除A项。苏联与欧美制度不同,故“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的提法是错误的,排除B项。“新型工业化”应该是“知识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 14.1956年,赫鲁晓夫在共产党的世界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他把某位以前的大独裁者描述成“有着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假货,认为他应该对屠杀‘数千名官员,无数的共产党员’”的做法负责。这颗“炸弹”是指(  ) A.赫鲁晓夫访美 B.古巴导弹危机 C.批判斯大林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某位以前的大独裁者”指斯大林,1956年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了批判。这个报告震惊了苏联,也震惊了世界。A、B、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都可以排除。 答案 C 15.(2012·延边一模)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造成的,它严重超越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威胁而被迫采取的保证战争胜利的临时性政策,同样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故选A项。中国的公有制是三大改造时期建立的,苏俄的公有制是农业集体化时期建立的,故排除B项;C项不符合中国,排除;D项不符合苏俄,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6.(2012·宣城二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并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作法。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第(1)问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结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体现这一问题的列举即可。第(3)问趋势从材料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因从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问首要目的据材料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错误做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结。 答案 (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目的: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结合所学知识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中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1)理解: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问题: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主要特点:从改革效果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改革进程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改革的尝试看,突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启示: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要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要循序渐进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