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 1.(2012·淄博一中)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 B [解析] 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景帝时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威胁中央,并发生了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时才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A、C、D三项都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2012·长春)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问题的关键信息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确立于西汉武帝时的察举制,官吏选拔的依据主要是孝廉等,故B项正确。 3.(2012·长宁)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解析] 按照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4.(2013·珠海)“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答案] C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结合所学可知C项符合题意。 5.(2012·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答案] D [解析]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 6.(2012·杭州模拟)赵匡胤一日内罢免了三位宰相,以至于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时,竟然出现没有在任宰相“署敕”的怪现象。赵匡胤就对赵普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由于不合乎任命新宰相的程序,只得暂时作罢。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赵匡胤的皇权专制思想浓厚 B.当时宰相对专制皇权没有约束作用 C.相权对皇权具有牵制作用 D.赵匡胤想临时改变宰相的任命程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赵匡胤因为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时没有在任宰相的“署敕”,结果无法对赵普进行任命,可见当时相权对专制皇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B项符合题意。 7.(2012·合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答案] D [解析]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B项是宗法制;C项指三省六部制;D项针对行省制进行评论。反映中央集权的选项是D项,A项不利于中央集权;B项宗法制与中央集权无关;C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8.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北宋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读懂材料是解答材料式选择题的前提和关键,本题材料反映了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①③④都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措施,唯有②是一个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排除②选D项。 9.(2012·苏北四市)“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确立三公制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在明英宗时期内阁与六部等机构并重,内阁设立于明,A、B、D各项分别出现于秦、隋、清朝,所以选C项。 10.(2012·耀华)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下列哪一引言并非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 A.“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B.“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C.“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D.“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题中所指机构是清朝的军机处,“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说明军机处无任何实际权力,而B项“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明显与其不符,故选。 二、非选择题 11.(2012·安徽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 (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3)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12.(2012·牡丹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 一、议定皇帝名号 (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二、“封建”还是“郡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两次朝议的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三作者对此有何看法? 材料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 ——百度百科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括明朝政治的特点。 [答案] (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国亡。 措施: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 (3)措施:收精兵,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作者看法:这些措施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但对地方实力剥夺太过,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4)职责: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 特点:君主专制强化。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