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12·苏州模拟)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该运动的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英国报纸登文的含义是指出它们对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对,充分反映了它们对中国革命的仇视,也暗示着它们必将干涉中国革命,但仅凭这些材料难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2.(2011·大连模拟)“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答案] B [解析] “不松手”“不后退…立丰碑”等表明材料主旨是对太平军顽强斗争精神的讴歌。“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冲击纲常、打击侵略”“重振朝政、保卫天京”都是其顽强斗争精神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基调一致。“相左”即与材料主旨相反,所选项必须是太平天国的局限,“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根源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所以,B项突出体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答案为B。 3.(2012·潍坊)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①创立拜上帝教       ②奉行平均主义 ③重建等级礼制  ④提倡效法西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提倡效法西方是文化上的进步,故排除④即可确定A项正确。 4.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理解,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前进的阻力是落后腐朽的封建王朝和封建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场农民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5.(2012·大庆调研)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中国社会危机是“异种残之,外邦逼之”,解决民族问题“殆不可以须臾缓”。当时孙中山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准确地说(  ) A.异种残之——“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外邦逼之——“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C.异种残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外邦逼之——“打到列强,除军阀” [答案] C [解析]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属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A、B不正确;“外邦逼之”指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D不正确;“异种残之”指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孙中山提出要以革命手段推翻之,正确选项是C。 6.(2012·马鞍山)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答案] B [解析] 结合1912年的提示,根据材料“新国民”可知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A、C、D三项都未体现,所以选B项。 7.(2012·常州)孙中山说:“共和国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还是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B.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C.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答案] B [解析] “人民来做皇帝”体现了A、C两项;“谁来做皇帝”体现了D项,所以排除A、C、D三项。材料未标明实施什么样的政体形式,所以选B项。 8.(2012·宿州联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  ) ①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体现了民主派的建国主张 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之所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民主性,关键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派的建国主张,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而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9.(2012·陕西模拟)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从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所以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只看到一方面,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C、D三项选A项。 10.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实质考查辛亥革命失败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说革命不结果实,主要是指革命任务未完成,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2·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材料二 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5年8月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明确地把“创立民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颁布的《革命方略》更是响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三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夜写过一篇《偶像破坏论》说道:“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着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哪些主要信息? (2)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剧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试结合所学知识联系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之。 (3)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哪一重要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实现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答案] (1)①“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是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②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巅的最高代表;③每个人在封建等级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但洪秀全做了天王,仍然实行封建等级;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但其政治主张是君主立宪。 (3)①民权主义;②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坚韧不拔地通过报刊鼓吹、秘密宣传,使这种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12.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 问题二: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上述两段材料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问题三:成功与局限 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00字左右。 [答案] (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