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选择题 1.(2012·烟台调研)下图中的内容创作的背景是(  ) 红色中华 ——刘大白(民国七年)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 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 由近东卷到远东。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民国七年指1918年,依据“一线红”“北极下来”“新潮”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内容创作的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要求。 2.(2012·潍坊)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这部电影可能出现的场景有(  )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③北京青年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上街游行 ④中共一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是中共二大,故排除④即可确定A项正确。 3.(2012·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图是一幅刊载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某报纸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 C [解析] 回答本题需注意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代背景和“军阀”二字。A项是1927年后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内容;B项是解放战争后期的口号;D项是五四运动时的口号,C项“消除内乱,打倒军阀”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 4.(2012·聊城)1928年2月,刘少奇针对革命潮流是高涨还是低落的问题说:“依乡村来看是高涨的,依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一判断(  ) A.正确,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不正确,乡村、城市的革命都处于高潮 C.正确,当时的城市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D.不正确,当时农村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案] A [解析] 注意时间提示“1928”,此时正逢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所以“乡村是高涨的”,而由于20年代的国民大革命及南昌、秋收起义的失败“城市看是低落的趋势”,这正是A项的体现,而且B、C、D三项皆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5.(2012·深圳调研)据下边“借谷票”中的信息判断,群众借出谷物是为了支援(  )  A.北伐战争 B.反“围剿”斗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解析] 从图片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可知,借谷票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为进行反“围剿”斗争向群众借谷物的凭证,故选B。 6.(2012·济南)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共诞生 B.井冈山会师 C.遵义会议 D.三大战役胜利 [答案] C [解析] “惜别苏区”指的是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历史转折”指的是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出奇制胜”指的是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下,长征不断取得胜利。故与三者最接近的事件只能是遵义会议。 7.(2012·台州)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正确的,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的,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答案] C [解析] 西安事变的爆发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严重,而材料过多的强调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个人作用,忽视了必然性,所以选C项。 8.(2012·临沂一中质检)已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易劳逸先生在其著作《毁灭的种子》中写道:“若不是此后的中国那场内战掩去了战争胜利的大部分光彩,则全世界‘势利’的历史学家们,都会把它当作一曲‘最为壮丽的史诗’来加以歌颂。”易劳逸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提及全世界历史学家会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了此次战争具有世界意义,再结合“此后的内战”,我们可推知最有可能的是抗日战争。由于二战后意识形态和冷战的影响,战后世界历史学家们并没有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因此答案选C项。 9.(2012·南昌联考)“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 B [解析] “民国二十七年”指的是1938年。“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是指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A发生在1926年;C项是1936年;D发生在1937年。 10.(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1949年人民解放军已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本题中A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正反映了当时解放战争的形势。 二、非选择题 11.(2012·南昌七校联考)所提供的以下材料你必须认真研读,我们提供三组不同角度的问题,第三组为必答题;在第一和第二组中,你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组探究并作答。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下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探究题第一组(自选)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2)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有这样两种说法。 探究题第二组(自选) (3)指出两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4)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中国抗战的历史,说说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探究题第三组(必做) (5)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这两个场景对你震撼最大的是哪一个?请表达你内心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 [答案] (1)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种说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义勇军奋起抗击,因此是十四年抗战。第二种说法: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因此是八年抗战。 (3)清王朝;南京国民政府。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不抵抗”,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努力下组织抗日,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有力的支持给中国抗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民持久顽强的抗战。 (5)评分细则:此问为开放式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图一  悲愤、悲伤——中华民族从此落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图二 备受鼓舞: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12.(2012·潍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井冈山以其“又红又绿”成为闻名天下的红色旅游胜地。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现年80余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抗战工作最紧要!” (2)据材料二,分析该习作的写作背景,并概括其核心主张。 材料三 下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材料四 参加过一次著名战斗的某部政委宋献章回忆说:“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借。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日历翻开到‘4月23日’。”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主张:万众一心,全民抗战。 (3)事件:国共重庆谈判。成果: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4)意义: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或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垮台)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