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9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选择题 1.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下列最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是(  ) 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 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D.“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文革”结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因此所选答案应该含有这一信息。A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选项B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选项D无法判断,都要排除。根据“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可知当时十年“文革”已经结束,根据“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可知改革开放给新中国带来了希望。因此选C项。 2.(2012·洛阳统考)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国企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 C.“九二共识” D.土地联产承包后的农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国有企业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经济特区崛起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九二共识”是“一国两制”的成就之一,故答案为D项。 3.(2012·潍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是由于(  )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社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农村改变过去农业合作社的体制形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制度下,土地公有,产品分配实施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政策,进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正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后的体现,所以选B项。 4.(2012·陕西西安模拟)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答案] C [解析] “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改革”的演变轨迹,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化的过程,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5.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 B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中共十四大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而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6.(2012·武汉)下表数据的变化表明(  ) 占工业总产 值和比重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80年   0.02% 0.48%  1998年 28.5% 38.3% 18.9% 19.9%  A.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C.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D.公有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等工业形式可判断反映了多元化经济所有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产业结构,排除B、C项;由前两项所占比例之和可知D项也不正确,所以选A项。 7.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答案] D [解析] 从时间上判断,EF段的时间应该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项正确;A、B项由时间即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 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岛也变得更加繁荣和美丽。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答案] C [解析] 我国对外开放的顺序是经济特区(厦门)、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沿海开放区(浦东)、内陆(伊宁)。 9.(2012·襄阳)2011年10月8日,“天下第一村”江阴华西村举行建村50周年盛大庆典,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在谈到中国模式时说:“它是一条渐进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发展道路,它体现为一种循环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并注重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这条渐进发展之路表现为(  ) ①由试点到全面推开 ②由农村到城市 ③由计划经济下的开放搞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④由经济体制改革再到政治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华西村的变化,完整的体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从经济、政治、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而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10.(2012·宁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答案] D [解析] 上述政策的变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所以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2012·济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 材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材料三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如何调整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答案] (1)主要原因: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的影响: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 (2)调整: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 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调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特点:由私有制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12.“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全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 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4)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