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 1.(2012·嘉兴)“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A [解析] 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2012·潍坊)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可知作者主张用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即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对工业政策的规定,所以选C项。 3.(2012·江苏苏州)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题中政策指的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充分经济核算”,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而“‘不会用精打细算的方法’则是傻瓜”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②③正确。 4.(2012·沂源)据张君肋《史泰林(注: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了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答案] C [解析] 民国十七年是1928年,结合当时苏联农业政策可知是采取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5.(2011·丹东)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直到1953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都还没有达到俄国1913年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苏联偏重发展工业 ②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 ③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 ④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注意对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理解,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当工业与落后的农业交换工农业产品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利用剪刀差来剥削农民,因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此题全选。 6.(2012·广东佛山二模)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小工厂租给私人”等信息,可知此时苏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四个选项所给的时间中只能是1923年。1918年和1919年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允许发展私人经济,1940年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体制,也不允许将小工厂租给私人。 7.(2011·中山模拟)“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苏联为改变工业产值落后局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行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 8.(2011·惠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有三个特征,其中之一是“在所有制关系方面,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决定了新经济政策被终结的历史命运”。该“学者”认为(  ) A.新经济政策不利于实现工业化而被斯大林废除 B.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是被斯大林废除的主要原因 C.斯大林一直反对新经济政策 D.单一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唯一特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学者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特征之一是“在所有制关系方面,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新经济政策允许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并存,这与斯大林的主张相冲突。故该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必将被终结。故正确答案为B项。 9.(2011·濮阳市二模)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材料中体现了“迅速”、“无情”等对此模式的积极、消极评价,较为客观,选择C项。 10.(2011·盐城)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 C [解析] 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说明当时轻工业比较落后,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2·保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跨,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笫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退却”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答案] (1)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列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政策实施的策略角度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从政策实施的目的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 从政策实施的内容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社会经济。在保证无产阶级掌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营的自主权。 (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灵活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 12.(2011·安庆市二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四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1)结合材料一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和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现阶段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依据。 [答案] (1)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带来的社会弊端。 (2)措施:压缩农业、牧业生产规模,政府给予补贴。 目的: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渡过经济危机。 (3)特点:以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4)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