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安徽版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0分) 1.(2012·安徽合肥二模,15)下图是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平面图,从城市布局上可看出其功能呈现出的变化是(  )  A.城市商业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对外开放的扩大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元史》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反映了(  ) ①封建化加速 ②郡县制度是创新 ③开创了行省制度 ④存在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2·北京西城区期中检测,20)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5.(2012·安徽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2)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6.(2012·安徽宣城高三第三次调研,16)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在《中国全史·商贾史》中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 A.中国商业异常繁荣,资本严重过剩 B.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C.耕种土地获利远远高于经商活动 D.农业为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本积累 7.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8.(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9.(2012·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4)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10.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11.(2012·安徽合肥一模,2)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2.(2012·浙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24)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对下图书法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飞洒活泼 B.②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东晋时 C.③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D.④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13.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B.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4.(2012·北京朝阳期中,13)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二、非选择题(15题14分,16题16分) 15.(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 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16.(2012·山西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诊断,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东市(局部)示意图 材料二 《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了“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的现象。……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 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从西汉都城的“西市”到唐朝都城的“东、西二市”再到北宋都城的“夜市、晓市”及其分布,可以看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本组图片的主题,也反映了城市功能的变化。 2.C 解析:“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体现了封建化;“在外者,则有行省”体现了行省制度的开创;官员任命“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体现的是民族矛盾,即蒙古族对其他民族的压迫。 3.B 4.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四位君主统治时期都属于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位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应选D项。 5.D 解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选官的依据,寒门子弟入仕受限,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 6.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具体的是受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影响。据此可以得出本题的最佳答案是B项。 7.A 解析:丝绸、陶瓷、茶叶分别对应中国的丝织业、制瓷业、制茶业三个手工业,选择A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和功能。据材料信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可知,当时隋朝都城整齐划一;根据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当时“市”“坊”严格分开,坏人无处躲藏;“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综合以上信息,隋都城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官府的控制。 9.C 解析:“其貌”是形;“性情品质”是神。形神并茂、形散而神不散等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点。故选C项。 10.D 解析:解题关键是掌握理学思想的影响,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而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所以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 11.D 解析:“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反映了当时的县令反对农民不种粮而种菜卖菜,并施之以刑罚。这种做法的实质是重农抑商,维护小农经济。 12.C 解析:①是篆书,并不是创始于秦代。②是隶书,盛行于汉朝。③是楷书,讲究法度规范。④是行书,兼有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故选C项。 13.B 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平民化、通俗化,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A项正确。C项是技术因素,D项说法正确。伦理纲常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尤其是宋代理学出现,强化了伦理纲常,故B项不正确。 14.C 解析:注意限制词:实质。A、B、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无从体现。 二、非选择题 15.参考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第(1)问先秦时期指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要找到其不同,据材料信息“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来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知识。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教材相关知识来回答。第(3)问考查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回顾所学回答即可。 16.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答出三点即可)基础:农业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特点:发展缓慢。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并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等。 解析:第(1)问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在图中可看出有邸店、市署、各种行业专门经营区域等,其基础可结合商业发展的要素解答。第(2)问从材料中的“机户”“工匠”即可判断为资本主义萌芽,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