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安徽版 第8单元 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重组 1.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民主与法 制建设 健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完善 创建基层民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实践 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  外交活动 方针 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成就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规律启示“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 中全会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 制改革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格局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规律启示(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也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政府职权、法律体系、经济制度、税务政策等都要进行调整,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和长期的。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应联系苏联经济体制演变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概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地位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概况 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规律启示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过程中有一个真理,那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技、教育成就 社会生活 的变迁 社会习俗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习俗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发生着变化   交通、通讯 新时期我国的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 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 方针 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影响 为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文艺 “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了繁荣景象  规律启示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发展科技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将发展军事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后,国家则重点发展与经济建设密切关联的信息、航天、生物等科学技术。 误区警示 1.村委会不是我国的基层行政机关。 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行政机关。 2.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和成员国。 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也信奉不结盟运动的原则,但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及成员国。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恢复三大改造前的个体小农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农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合作化前的小农经济实行土地私有,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是土地公有制。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考情调研 时间 考点 试题在线  2010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例题3  2010 上海合作组织 例题4  2011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 例题1  201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例题2  考向例析 1.中国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 【例题1】(2011·安徽文综,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1927~1931 55 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 《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注意抓住“特点”二字,对材料信息高度概括,避免将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作为特点。第(2)问,“状况”既要看到农业机械的使用,又要看到其数量有限;“主要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既要分析农业机械使用的原因,又要分析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农具的原因。第(3)问,“原因”可以从“政策”“国力”“农民”等角度分析;“趋势”注意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技术等内容。 参考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备考指南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的进步。近代以来,西方科技革命成果逐步传入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飞跃。在复习备考时,要梳理农业发展成就,探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关系。 深化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例题2】(2012·安徽文综,18)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 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表格数据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已经启动,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消费水平,排除D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可以得出开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成效显著,答案选B项。 答案:B 【例题3】(2010·安徽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股票是股份制企业的产物,故①的说法正确;股票的出现不一定代表建立了股票交易场所,故②的说法不准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邓小平已经去世,故③的说法错误;股票的出现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故④的说法正确。 答案:B 备考指南经济体制改革是本单元高考考查重点和常考点。它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掌握改革的内容和实质、每一阶段改革面临的困境和政策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等。 深化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1)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管理为主。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是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3.上海合作组织 【例题4】(2010·安徽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项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新中国外交史在各省高考试题中也时常出现,主要考查新中国各个不同阶段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成就。 深化提升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因此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只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相对稳定的外交环境。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原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横向综合 二战以来中国和西方社会发展的对比 经济 政治 科技文化  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确立;②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②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曲折发展  西方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各国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及“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欧美各国推行改革,不断健全资本主义代议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20世纪90年代进入信息时代;②二战后,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发展   1.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被修改为1∶1。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2012·安徽师大附中高三“五模”,17)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产物。从图1到图2的票证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B.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C.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3.2011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某组织成员国第十次会议并发表讲话:“该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该组织应是(  )  4.(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24)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的相同点是(  )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5.(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1)下表反映了1978年和200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和2009年我国工业总产 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6.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对这种做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基本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7.(2012·河南洛阳统一考试,23)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8.(2012·安徽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10)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9.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  ) 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施压中国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10.(2012·安徽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 A.民主政治建设 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份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 《改革开放30年: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 材料三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 12.(2012·重庆文综,39)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 1.B 解析:材料显示了2010年前,城乡居民政治权利的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政治权利显然低于城市居民,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城乡政治权利的平衡,在社会福利、经济文化发展条件等方面城乡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C项是错误的。A、D两项与史实不符。 2.D 解析: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图1到图2的票证变化反映了D项。 3.A 解析:从材料推断该组织成立的时间是2001年,由此便可作出判断。 4.B 解析:A项不适合上海合作组织,C、D两项不适合中苏关系,选择B项。 5.D 6.C 解析: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由材料可知当时是1978年,农村依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而他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也是当时的一种探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但他并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土地仍属于国家。 7.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93年2月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和所学史实可知,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的存在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短缺,但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粮食生产逐年大幅度攀升,已经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因此党中央才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8.A 解析: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A项符合题意。而B项在21世纪初,D项在2001年,均排除。C项与题意无直接联系。 9.A 解析:从这段材料看,中国入世的主要障碍在于经济体制问题。新中国最初效仿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逐渐与世界接轨,最终获得了各主要国家的认可。 10.C 解析:分析材料,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者由此确定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比毛泽东高。据此可知,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选C项。 11.参考答案:(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任意三点即可) (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3)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第(1)问从表格中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改革主要内容即可解答,需要比较强的概括能力。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据材料二”的要求,只要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即可。第(3)问需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12.参考答案:(1)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哲学气魄雄浑、模式阔大;科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汉朝成为当时东方一大文明中心;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2)发展生产力;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解析:第(1)题,“表现”注意“文化”的限制条件,从艺术、哲学、科学等三个角度解答;对“地位和影响”表述要注意简洁;第(2)题,“任务”实质是要求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奋斗目标”需结合材料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任务”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