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12单元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2·江苏单科,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2.(2012·上海单科,21)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3.(2012·江苏单科,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2012·广东肇庆二模,20)下表是1913~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苏联(俄)工业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苏联 增长66%  德国 增长31%  美国 增长20%  英国 增长13%  法国 不到7%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 D.赫鲁晓夫推行经济改革 5.(2012·福建文综,22)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 527 7 360 7 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6.(2012·江苏百校第一次大联考,18)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7.(2012·江苏南通第一次诊断考试,14)下列有关田纳西水利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共同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 B.关注民生,刺激生产和消费 C.加强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D.改变了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 8.(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22)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9.(2012·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22)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解读不正确的是(  )  1929~1938年美、苏、德、英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 所占份额(百分比) A.德国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德国经济崩溃 B.经济危机后英国经济有所恢复 C.苏联成功渡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10.(2012·广东汕头质监,18)从1867至1947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1930~1936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造成1930~1936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长期战争的影响 B.国共对峙的影响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11.(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19)结合当时背景,对下列两幅图片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两位领导人都关注本国的民生问题 B.两国的举措都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C.两国都重视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两国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12.(2012·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15)《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这部小说体现了哪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8分)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10分)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4分) 14.(2012·山东文综,2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10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8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并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结合题干“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可知,A、C、D三项与史实及题干均不符合,答案选B项。 2.B 解析: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和平与土地问题,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3.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它的特点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据此排除A、B、C三项,答案选D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从题干中的时间“1913—1940年”看,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是斯大林统治时期,他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工业迅速增长。正确答案为C项。 5.C 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925年到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自1928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由此导致苏联农业的衰微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C项。A、B两项属于自然条件,D项在时间上不符。 6.D 解析: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故日本制定大举侵华的外交政策也是为了建立自己所谓的“经济区”,背景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7.A 解析:B项符合美国的情况;C项都不符合;D项符合中国的情况;三者的共同点为都属于国家投资的工程建设。正确答案为A项。 8.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经济的计划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 9.C 解析:这次危机是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较小,谈不上危机。故C项错误。 10.C 11.C 解析:从图片可知A项正确,两国领导人都十分关注本国的农业发展、农民状况;B项正确,两国的措施都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D项正确,苏俄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美国因为1929年经济大危机,国内也存在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本题选C项,两国都重视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图片中得不到反映。 12.D 解析:《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13.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罗斯福在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采取的国家干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 (3)制定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优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注:只要包含“计划”与“市场”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把握住本题的核心理念,即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第(1)问和第(2)问都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3)问需要根据材料分析;第(4)问可以从本题的核心理念方面拟订题目。 14.参考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第(1)问,注意从“改变”的角度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则是放弃了“间接过渡”,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表现可结合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分析。第(2)问,主要从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角度分析,列举一例说明即可。第(3)问,首先搞清楚两种经济运行模式指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斯大林抛弃市场经济,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从根本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的原则下,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带有一定的计划性。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