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1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2·广东佛山一模,1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 A.封邦建国 B.宗法世袭制 C.礼乐制度 D.封建社会 2.(2012·广东广州调研,12)由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当时(  ) A.国家管理制度非常落后 B.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矛盾 C.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管理国家 D.国家政权由严密趋向松散 3.(2012·广东珠海一模,12)《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圣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统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4.(2012·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12)《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5.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6.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7.《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阻碍先进技术的传播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8.(2012·广东湛江一模,12)《左传》记载,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9.“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10.(2012·广东韶关二模,13)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 11.(2012·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12.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举行,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该是(  ) A.青铜 B.酿酒 C.丝绸 D.瓷器 二、非选择题(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 13.(2012·湖北襄阳调研统一测试,40)下列材料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材料一 周朝统治者将其所占领的广大领土分封给许多诸侯,这一制度也是沿用了商朝旧制,一开始诸侯们必须定期到朝廷觐见述职,但后来这一制度逐渐废弛。随着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变得逐渐衰微,居住在围有城墙的城市里的诸侯们也就开始统治其周围的农村。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三 汉朝皇帝汉高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再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起初他将封地授予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起从前周朝的分封国的面积要小;而且,它们还被散置在由国家官员直接治理的州县之间。后来,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各封国的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1)材料一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8分) (2)材料二是什么制度?与材料一相比,这种制度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这种制度?(12分) (3)材料三中汉高祖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请说明原因。(8分) 14.(2012·山东潍坊期末考试,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6分)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8分)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10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故选A项。 2.C 解析: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A、B、D三项不正确,C项正确。 3.B 解析:材料引文描述了如果发生事件,家族成员则立即准备处理,大宗率领小宗,小宗率领群弟,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特点。 4.A 解析: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它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5.C 解析: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D项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故选C项。 6.A 解析: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说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商品经济不发达,但须注意的是商品经济是存在并发展的,因此,A项与现实不符,B、C、D三项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正确选项为A项。 7.D 解析:根据题干《国语·晋语》可知,反映的时期应该是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牛耕技术并未广泛推广,因此人们的思想对新技术还不认同并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 8.D 解析: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题目中郑国和鲁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9.C 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不知《春秋》,不能涉世”说明了儒家思想关注社会现实,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看不出,B项是道家研究的范畴,D项是属佛家的研究范畴。 10.C 解析: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发展儒学为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联系本题,把“帝道”“王道”“霸道”三道融合的应指董仲舒的新儒学。 11.B 解析:材料信息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这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12.C 解析: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远播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但是丝绸出现在中国的原始社会,而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 13.答案:(1)分封制。影响:分封制有利于稳定西周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郡县制。区别:郡县制与周代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评价: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郡国并行制。原因:一方面,“汉承秦制”,西汉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西汉在总结秦朝早亡的教训时,认为是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结果,所以部分地恢复了封国制。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比较简单,结合教材和材料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指郡县制。区别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说明。评价要结合中央集权的确立分析概括。第(3)问考查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国并行制。原因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一是沿袭前朝,二是吸取教训。 14.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信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第(1)问关键是知道晚周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第(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