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2·重庆文综,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2012·广东肇庆二模,15)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这种说法有所依据是指(  ) A.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2012·广东汕尾毕业班一模,20)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提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共鸣。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追寻孙中山路线的新党也正在为纪念这个重要日子而精心准备。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C.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D.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1911年10月12日,武昌街头出现了一则公告:虐待商人者,斩。扰乱商务者,斩。关闭店铺者,斩。繁荣商业者,奖。这则公告体现了(  ) A.清政府的“求富”新政 B.湖北军政府的重商政策 C.南京临时政府的奖励实业措施 D.南京国民政府的倡导国货运动 5.(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2)从中国近代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国人希望能够重整海军,扬我国威的愿望 ②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群众性的爱用国货运动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12·福建漳州毕业班质检,16)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 7.(2012·浙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25)有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行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可见康有为(  ) A.反对儒学,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B.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C.注重言行一致 D.注重培养维新变法的政治人才 8.维新派主张对科举制改革:改试策论,增设经济特科,改武举为艺科,废除八股。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联名奏请递减科举名额,1905年再次联名上奏,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是年9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表明(  ) A.维新派、袁世凯、张之洞政治立场相同 B.废除科举制是近代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改造逐步深入 D.清政府被迫改革使统治得以巩固 9.(2012·广东六校联合体11月联考,5)有学者认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对应该观点所说探索历程“‘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10.(2012·广东梅州二模,14)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中能反映推动中国近代化诉求的有(  ) ①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②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③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④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011·广东高三联考)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12.(2012·山西四校第二次联考,30)清《漱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婚俗已发生质变 B.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C.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D.政治运动对婚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13题27分,14题25分,共52分) 13.(2012·江苏苏州调研,22)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四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9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6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4分) 14.(2012·课标全国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各国使馆”“从沿海前往首都”“军事占领”等,综合分析可知,这些信息符合《辛丑条约》的内容。 2.B 解析: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追求建立民主共和制,二者均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故正确选项为B项。 3.B 解析:两岸人民之所以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主要是因为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废除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重大历史贡献,也是当时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选B项。 4.B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联系材料中10月12日的时间可知,这应是军政府发布的公告。本题选B项。 5.B 解析:从火柴商标上的“救国”“中华民国利兴公司”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判断,②④正确,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①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6.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维新派积极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在教育理念上,他们意识到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开启民智,唤醒民众,才能使变法更好地推行。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维新派的目的,可以排除C、D两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人士希望教育要“下达于民”“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着重点在于开启民智。故正确答案为B项。 7.D 解析:关键信息是“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再结合康有为的思想即维新变法思想可知,其目的应是培养变法人才。 8.C 解析:A、D两项明显错误,直接排除;材料只涉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地主官僚,不能反映各阶层共同愿望,排除B项,故选择C项。 9.D 解析: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对一切外洋事物;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体现政治上的现代化。 10.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的理解。①反映的是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②反映的是经济近代化: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③反映的是政治近代化: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④反映的是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故此题应该全选,答案为D项。 11.D 12.C 解析:据材料“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表明婚聘是由“闻”而不是其他,这表明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13.参考答案:(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 (3)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材料三从革命党自身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 (4)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解析:第(1)问首先明确“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的含义,即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然后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结构、社会阶级、社会思潮、革命党人的努力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即可,注意要求回答的是客观有利条件。第(3)问首先分别归纳出材料三、四的观点,然后比较分析出其共同之处和分析对象的不同。第(4)问首先明白“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含义,即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后结合所学分析武昌起义爆发和成功的必然性。 14.答案: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是标准的观点评价性试题。此类试题的答案一般包括:判断(正确或者错误)、论证(举出例证)、评价(观点的实质)。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第一,观点与例证不统一,不能自然衔接;第二,指不出观点的实质。本题材料中的观点实际是一种文明史观,因此需用文明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进行解读。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