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7单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重组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立足国情,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期间 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1949年,中苏建交,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③1954年,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④1955年,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0世纪70年代外交重大突破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规律启示制约国家外交政策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家与民族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2.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开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开展,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正确探索 ①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②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   失误 ①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严重失误;②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规律启示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科技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论十大关系》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科技与教育 科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计算机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 1956年,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   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制定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但“文革”开始后,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社会生活 社会习俗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交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规律启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非常明显,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都有反映,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1)过渡时期:成就突出,失误较少;(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有成就,也有失误;(3)“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是主要的,成就是次要的。 误区警示 1.1949~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非“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 3.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是三个不同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5.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  考情调研 时间 考点 试题在线  2010 “双百”方针 模拟预测9  2011 “大跃进” 例题2  2012 毛泽东思想 例题3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例题1  考向例析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2·广东文综,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因此,D项错误;因为“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所以1954年之前也不会存在“坚持”的问题,C项错误。A项口号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底巩固政权时期的社会状况,1954年已经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努力,故A项错误。 答案:B 备考指南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建设是高考高频考点。命题可能会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从现代化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复习时要重点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何适应国情。 深化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大跃进” (2011·广东文综,18)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解析:材料的时间信息是1958年,推动火箭飞行的是麦穗,由此,基本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中浮夸现象的盛行。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A 备考指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深化提升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毛泽东思想 (2012·广东文综,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矛盾。共产国际主张照搬苏联的模式,而中国共产党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本质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项正确。A项明显表述错误;共产国际并不反对农民参加革命,B项错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 答案:D 备考指南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高考注重对其形成过程、特点及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注意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等方面。 深化提升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横向综合 1.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1)中国: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一个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②经济上: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③科教文卫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提出“双百”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④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总体而言,我国借鉴苏联模式,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滋生了一系列问题,需要改革以摆脱困境。 (2)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挫折 ①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②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70年代初开始,苏联过分追求稳定,使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改革的停滞使这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的机遇,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①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国发展模式虽然各不相同:英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经济体制、联邦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但都实行政府干预,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进入70年代,各国普遍陷入经济“滞胀”局面。 ②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随着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美国不断调整经济政策:从凯恩斯主义转向反凯恩斯主义。 (4)深化认识: ①现代化道路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现代化道路的改革要根据自身的国情,要符合客观规律。 ③现代化道路的改革应抓住问题实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④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多样性的,没有姓资姓社之分,只有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的差别。 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权力制衡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民 资产阶级  政党活动的方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   1.(2012·湖北孝感第一次统考,19)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2.(2012·广东佛山二模,17)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下图为佛山市人口调查登记的通知。当时进行全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  )  A.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数据 D.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3.(2012·广东潮州二模,18)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4.(2012·广东深圳二模,22)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当指(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 C.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5.(2012·广东茂名二模,17)结婚证书不仅是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的证明,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变迁。下列是20世纪不同时期结婚证书上的内容,其中出现在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是(  ) A.“再嫁与否绝对尊重其自由,婚嫁须得父母双方同情与赞助” B.“计划生育,勤俭持家” C.“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D.“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之建设而共同奋斗” 6.(2012·广东肇庆二模,17)下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在时期Ⅱ的后期经济上升的原因是(  )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大跃进”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7.(2012·浙江湖州期末,13)民歌是时代的回音壁,反映不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民间一首典型民谣:“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下列关于这首民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这首民谣最早出现在“文革”时期 B.这是新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带来丰硕成果 C.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业丰收的喜人面貌 D.违背农业发展规律,是浮夸风的真实写照 8.(2012·江苏南京二模,12)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9.(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10.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11.(2012·江苏南通期末,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她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12.(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四民月令》所反映的是东汉晚期一个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全书内容大致包括: 一、祭祀、家礼、教育以及维持改进家庭和社会上的新旧关系; 二、按照时令气候,安排耕、种、收获粮食、油料、蔬菜; 三、纺织、织染、漂练、裁制、浣洗、改制等女红; 四、食品加工及酿造; 五、修治住宅及农田水利工程; 六、收采野生植物,主要是药材,并配制法药; 七、保存收藏家中大小各项用具; 八及九、粜籴及杂事。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田庄的主要经济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庄经济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经济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这一“愿望”的实现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②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③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 (3)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三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建设,选A项。 2.B 解析:关键信息:1953年4月、首次人口调查登记、主要目的。本题主要是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A、C、D三项都不符合该时期历史阶段特征。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反对列强践踏我国领海主权反映了我国以独立自主形象维护国家主权,故应该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故C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时代终结,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排除D项。 5.D 解析: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开始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排除A项;中国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国策是在1978年以后;C项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符合过渡时期的国情。正确选项为D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中的相关知识。据图表所示的时间“1959~1965年”和曲线的走势不难推断出答案。正确选项D项。 7.D 8.C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①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诞生于抗战时期;②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③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于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④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诞生于1957年。故选C项。 9.D 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在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B、C三项提法与之矛盾,排除。 10.A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流行;人民当家做主,民间娱乐方式扭秧歌流行;朝鲜战争中的英雄受到人们崇拜,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11.参考答案:(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答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影响: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角度: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关键把握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第(1)问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即可解答。第(2)问把握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史实以及材料中的“五个中心”“面对苏联的争霸”等信息,从美国角度分析。第(3)问则把握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从中国政治、经济、国家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第(4)问根据两部著作的作者,把握其阶级立场、史观、史料差异即可。 12.参考答案: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活动包括纺织制衣、食品加工、建筑等;也涉及一些商业活动。特征:自给自足。 (2)侵略活动: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开始打开中国市场;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取得了内河航运和内地通商等权利,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③通过控制中国海关,发展外商在华企业,组织洋行经营对华贸易等,扩大商品输出。 影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出现逆差,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