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二次阶段测试(中国近现代史)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2·广东清远佛冈一中测试,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2·江苏泰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6)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郑观应却感慨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下列有关开平矿务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B.清政府放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 C.洋务企业的困难重重 D.具有明显资本主义特征 3.(2012·苏南四市一模,6)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  )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 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 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4.(2012·海南单科,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5.(2012·广东茂名一模,15)右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6.(2012·广东惠州二模,15)1879年严复“海归”,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八九十年代严复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尽管次次名落孙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科举制影响巨大 B.严复学贯中西 C.科举制已经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D.严复想取得更大功名,以便宣传维新思想 7.(2012·山西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0)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  ) A.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 B.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C.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 8.(2012·广东揭阳二模,16)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2012·浙江台州四校联考,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0.(2012·广东湛江一模,17)某学者认为:“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在1929~1937年期间能“坚持下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美、英等对华倾销商品 D.苏联慷慨援助中国 11.(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13)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C.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12.(2012·四川文综,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13.(2012·广东汕头一模,17)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4.(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28)2010年7月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留》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下图),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致辞说:“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15.(2012·广东揭阳二模,17)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8%  1942年 58% 78% 49%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需要 B.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官僚资本的膨胀 16.(2012·河北正定中学高三第一次考试,42)“红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7.(2012·浙江杭州高三第三次月考,30)“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8.(2012·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20.(2012·广东惠州三调,18)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21题15分,22题12分,23题13分,共40分) 21.(2012·广东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1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在1982年5月召开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2)依据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话,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计算,中国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下同)在世界GDP中占的份额如下:1820年(即鸦片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GDP的1/3。1952年(即中国经济恢复到抗日战争前最高水平的那一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 材料二 在旧中国,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生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就是这样极少的工业,其布局也是极不合理的,主要是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几个大城市中。如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6个城市提供的,而广大西北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近代工业。 材料三 建国后西藏经济发展的一组图表  西藏1959~2008年间固定 资产投资和GDP变化示意图  西藏2007年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 数量及其比例示意图(个,%)  西藏1959年产业结构  西藏2008年产业结构 (1)据材料一,说明1820年到抗日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GDP份额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针对材料二反映的我国工业状况,“一五”计划在指导方针和建设重点方面有什么规定?(4分)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西藏经济出现快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西藏经济发展的认识。(4分) 23.(2012·江苏南京二模,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拜登副总统去年访华后为《纽约时报》撰文,题为《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败》,认为中国的成功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五次点名批评中国……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 (2012年2月10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分析其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19世纪60、70年代,故排除。本题答案为A项。 2.B 解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从材料中的章程分析,清政府对其控制严格。材料中“股东”、出现的时间、“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可体现A、D两项;“每日……每月”“名为保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体现了C项。 3.B 解析:材料是梁启超对李鸿章贡献的肯定,故选B项。 4.B 解析:教会因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 5.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 6.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教育。从材料信息可知,严复接受了西洋教育后,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但毕竟不是科举入仕,终觉不美,于是“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可见当时科举制影响巨大。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7.D 解析:“民族革命一部分成功”是指推翻了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府,但是没有打倒帝国主义。 8.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对联看出当时提倡白话文,反对古文,这正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正确答案为D项。 9.D 解析:通过材料“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坚持城市中心论,认为农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应选D项。 10.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间是1935年,符合题目的时间界定,故选A项。B、C两项与题目中的“坚持下去”的信息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 11.D 解析:从材料中的两大事变以及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可知与日本的侵华有关,随着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的侵略不断加深,外商投资区域也逐渐转移至中国东南,选择D项。 12.D 解析:西安事变是国共关系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后,国共停止了内战,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反映的是日本的情况。这两个事件之间有逻辑关系,正是由于日本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1936年《时代》周刊对这两个事件的报道,说明美国关注中国的局势(日本对华侵略及中国国内的反应),担心中日之间爆发战争。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13.D 解析: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共的压制,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当时,国共两党既有相互合作,坚持抗战,又有斗争。 14.B 解析: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掀起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此题应该选择B项。 15.A 16.C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红花、绿叶”说明有主次之分,万紫千红说明的是百花竞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故此题应该选择C项。 17.C 解析:A、B两项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D项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件,均排除。 18.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所学可知,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不结盟运动都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B、D两项错误。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项错误。 19.D 解析:根据材料中“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等极“左”言论,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文革”时期。 20.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与“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导致考生素质大幅下降有关,正确答案为C项。 21.参考答案:(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 (3)原因:工业化;都市化(或城市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解析:第(1)问中回答经济和思想基础属于比较容易的题目;如何看待这一观念则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2)问回答中国社会家庭伦理观的变化时,需要从材料“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中提取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回答变化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阐述。第(3)问“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回答即可。如何处理老龄问题则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2.参考答案:(1)变化:由鸦片战争前的1/3降到抗日战争前的5.2%。 原因: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致使GDP迅速下降;19世纪60年代以后,虽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但在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发展异常艰难;同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展迅速。 (2)针对材料二的状况,为改变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指导方针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将建设重点放在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等地,以便于工业化的起步。 (3)原因:1978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国家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投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认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布局;有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解析:第(1)问通过所给数据即可说明所占GDP份额的变化,分析原因时可从鸦片战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以及西方国家借助两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等方面入手;第(2)问主要是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时间:1978年。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分析说明即可。 23.参考答案:(1)借口: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选择:“一边倒”。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任答两点)影响: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或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任答两点) (3)现状:合作与冲突交织。(两者答完整)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两大国在国际上应承担的责任;中国台湾问题解决的需要。(任答两点)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一信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回答“借口”。联系新中国外交方针回答“选择”。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形势回答“主要因素”。第(2)问据材料二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回答“意图”,联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回答“史实和影响”。第(3)问材料信息反映了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结合时政知识,联系影响中美国际关系的诸多因素分析回答。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