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国版 第13单元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知识重组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两极格局形成 ①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②1955年,苏联等国组成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影响 美苏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但双方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洲的联合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利于世界多极化   日本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不结盟运动 1961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的崛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②当前的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规律启示 (1)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除战争以外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世界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2.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苏联社会 赫鲁晓夫改革 重点进行农业方面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主义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是重工业,改革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将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各国纷纷建立“福利国家”;③发展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形成 由于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形成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影响 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区域集团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它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竞争的利益失衡  规律启示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二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特殊地位逐渐丧失。 (3)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全球化在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全球化的影响要坚持辩证观点,全面分析。总体来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则既有利又有弊。 3.二战后的科技、文学艺术 现代信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  息技术 互联网 1969年,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冷战,发展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诞生,使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文学艺术 文学 各种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流派成为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音乐 音乐领域,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影视 电影事业不断发展,好莱坞电影盛行,电视技术突飞猛进  误区警示 1.二战后西方国家大都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加强对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在保障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而且其根本仍然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为主,计划为辅。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美苏两极格局中,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从苏联解体中吸取教训,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4.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换言之,经济区域集团化正是以区域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同时又促进经济全球化。因此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考情调研 时间 考点 试题在线  2011 经济全球化趋势 例题1  201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例题2  201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例题3  考向例析 1.经济全球化趋势 【例题1】(2011·课标全国文综,32)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A、C两项分别反映发展中国家由于单一出口和贸易不平衡而导致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越来越拉大,没能全面反映投资出口和贸易平衡之间的关系,故排除。B项本身错误,贸易往来会影响国家间的关系,但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故排除B项。欧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单一商品,从而导致贸易不平衡,同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也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连为一体,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备考指南 经济全球化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其中,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因素、表现、问题及应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曾出现。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种种现象。 深化提升 以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例如南北差距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霸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反恐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因此,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有全球意识,承认不同民族具有共同性、人类拥有共同利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的视野去思考问题。 (2)但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又存在很大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同,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因此,我们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多样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方向。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2·福建文综,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的说法错误。从表格信息中的“外国法人”持有股票比例越来越大,可知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的“金融机关”持有股票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影响力的增强,故C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的“个人”持有股票比例的下降,可以看出个人持股比例的逐步降低,故D项正确。 答案:A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例题3】(2012·四川文综,23)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解析:“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大量涌现,A项正确;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大国强权政治,导致如不结盟运动这类国际组织兴起,B、C两项正确。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其调节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故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 横向综合 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霸主地位的表现 (1)政治上:西欧、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公开反苏反共,组织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 (2)经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起来。 (3)科技上:二战后期,美国首先研制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  1.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北大西洋公约》 B.《华沙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2.(2012·河南六市联考,10)1958~1971年美国和西欧共同市场的经济增长率(1971年比1958年增长总和) 工业生产 出口 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  美国 85.3% 140.9% 10.2%  欧共体 111.1% 372.8% 31.49%  上表反映的情况导致的世界形势是(  ) A.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B.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多极化格局 C.西欧取得了军事上的自主 D.欧洲恢复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 3.(2012·河南洛阳二模,11)“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展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利比亚多处军事和民用目标遭到导弹袭击,造成平民伤亡,建筑设施严重毁坏。这表明(  ) A.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B.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很漫长 D.霸权主义仍在影响和平 5.(2012·广东江门高三调研,20)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6.(2012·江苏无锡期末,17)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7.2011年11月30日,英国逾200万公务员举行“世纪大罢工”,以抗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养老金保障门槛的计划,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再思考。下列有关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福利范围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 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10.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1.(2012·江苏南通期末,19)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12·天津文综,11)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3.(2012·江苏南京二模,23)规则是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是人类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根据法案还确定由国家调节雇主同工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及签订集体合同事宜。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 鉴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便利国与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交流和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体制,鉴于主要目标是继续发展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所必要的有秩序的基本条件,各会员国保证同基金和其他会员国进行合作,以保证有秩序的外汇安排,并促进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4年) 材料三 世界贸易组织就巴西和美国之间持续多年的棉花补贴争端案作出最后裁决,认定美国为其国内棉农提供巨额补贴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贸易规则,并批准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措施。……此次世贸组织的裁决虽然并没有完全满足巴西的愿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裁决可能影响到其他棉花种植国家,因此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美国的补贴政策帮助美国生产商以低于外国竞争者的价格销售产品,此种不公平行为压低了世界市场的价格,对巴西和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商构成了双重打击。 ——《新华月报(记录)世贸组织批准 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2009年第10期) 材料四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复兴工业的主要措施。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怎样的“汇率制度”以达到“稳定”的? (3)据材料三概括世贸组织的职能。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两个组织构建世界经济体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运用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解析:从题干信息中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可知当时北约已经建立。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华沙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约。材料信息反映了华约建立的背景。因此选B项。 2.B 解析:美国在1971年并没有丧失世界霸主地位,只是其霸主地位有所动摇,受到了冲击,排除A项。上表与经济有关,与军事无关,排除C项。欧洲恢复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也不符合史实,且从表格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从表格可以看出欧共体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所以说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多极化格局,正确答案为B项。 3.A 解析:回答本题需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以了解到东欧、西欧东山再起,中国实力和自信增长等,反映出“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应该指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所学,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材料意在说明冷战时期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4.D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法、英、美展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说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是影响国际局势紧张的主要因素。 5.A 6.C 解析:苏联的工业化完成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即1937年,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5年,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7.A 解析:“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故A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福利范围并非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排除B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 8.C  9.D  10.C 11.B 解析:从材料看,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并向发达国家提出了要求,但这四国并非同一区域,更非区域集团成员,故排除③,选择B项。 12.A 解析:“网球”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由“脚穿网球鞋”可以判断②正确;“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由此可以判断①正确。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跨国公司,故排除④。 13.参考答案:(1)措施:建立工业复兴局;调整企业关系(制订公平竞争规则);调整劳资关系。变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2)制度: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3)职能:调节贸易纠纷(争端);稳定世界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健康发展。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货币金融体系;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维护贸易公平秩序。 (4) 背景 规则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或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或二战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为全球经济的交往、合作提供了规范的平台(或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经济体系。第(1)问回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实质回答即可。第(2)问回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相关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世界贸易组织调节纠纷、促进国际贸易等角度回答“职能”。从两个组织的特点角度分析“不同点”。第(4)问分析材料四的观点,联系前三则材料涉及的背景和举措等知识回答,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