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国版 第8单元 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重组 1.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   民主与法制建设 健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   完善 创建基层民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实践 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  外交活动 方针 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   成就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规律启示 “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对外开放 格局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规律启示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也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政府职权、法律体系、经济制度、税务政策等都要进行调整,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和长期的。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应联系苏联经济体制演变,联系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概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地位 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况 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地位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4.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技、教育成就 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发生着变化   交通、通讯 新时期我国的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领域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 改革开放后,载人航天、计算机研制及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 方针 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影响 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文艺 “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清除了极“左”路线,强调贯彻“双百”方针,文艺领域再次呈现了繁荣景象  规律启示 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发展科技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由于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将发展军事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后,国家则重点发展与经济建设密切关联的信息、航天、生物等科学技术。 误区警示 1.村委会不是我国的基层行政机关。 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我国的行政机关。 2.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和成员国。 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也信奉不结盟运动的原则,但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及成员国。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恢复三大改造前的个体小农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农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农业合作化前的小农经济实行土地私有,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 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考情调研 时间 考点 试题在线  2011、2012 改革开放 例题1、例题2  2012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例题3  考向例析 1.改革开放 【例题1】(2011·课标全国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企业活力,具体措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企业上缴利税总额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或等于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可以看出,只有在保证企业利润增加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企业工资增长,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不能体现,D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答案:C 备考指南 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和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及其意义、改革的成就等。 深化提升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承包使用;后者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进行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例题2】(2012·课标全国文综,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个体工商业者和外资早已出现,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是在1984年,C项错误;计划经济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开始转向市场经济,D项错误。 答案:A 2.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例题3】(2012·江苏单科,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9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及外交政策均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经济领域开始适当引进外资、适当举借外债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项。 答案:C 深化提升 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三个时期和特点:(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开始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四大政策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不结盟政策。 主要成就:(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横向综合 二战以来中西社会发展的对比 经济 政治 科技文化  中国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确立;②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①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②文艺领域提出了“双百”方针,文学艺术曲折发展  西方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各国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及“新经济”的出现 战后欧美各国推行改革,不断健全资本主义代议制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20世纪90年代进入信息时代;②二战后,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发展   1.1978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签订贸易协议时,遭到了媒体的指责,说这是“卖国主义”“打击民族工业”“洋奴哲学”。这表明(  ) A.中美关系紧张对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收效甚微 C.“左”倾错误影响仍然存在 D.对外开放打击了我国民族工业 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3.(2012·山西高三诊断考试,24)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的相同点是(  )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4.(2012·3月吉林二模,34)奥巴马在2012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共四次提到中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做生意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美国人的机会来了”;“我们针对中国提起的贸易诉讼多了一倍,而且已经显出了成效”;“成立贸易实施机构,将专门负责调查像中国这样一些国家的不公正贸易做法”;“我将不会把风能、太阳能或者蓄电池工业拱手让给中国或者德国”。上述材料说明美国(  ) A.对华贸易态度明显趋于强硬,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B.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调节与中国的贸易纠纷 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抢占新技术的制高点 D.阻遏德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制造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5.(2012·江苏无锡期末,12)“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强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当时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完善 6.(2012·湖南四市九校第一次联考,20)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对这种做法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基本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7.(2012·河南洛阳统一考试,23)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8.(2012·安徽黄山毕业班第一次质检,10)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9.(2012·3月河南焦作质检,33)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10.(2012·安徽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 A.民主政治建设 B.思想大解放 C.发展生产力 D.推进全球化发展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 《改革开放30年: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 材料三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 参考答案: 1.C 解析:1978年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从材料所说的事实可看出,当时“左”倾错误影响仍然存在,故正确选项为C项。 2.A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即可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 3.B 解析:A项不适合上海合作组织,C、D两项不适合中苏关系,选择B项。 4.A 5.A 解析:根据题干提示1991年首钢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自主权。 6.C 解析: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由材料可知当时是1978年,农村依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而他的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也是当时的一种探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但他并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土地仍属于国家。 7.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93年2月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和所学史实可知,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的存在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短缺,但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粮食生产逐年大幅度攀升,已经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因此党中央才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8.A 解析:注意时间“90年代初”,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A项符合题意。而B项在21世纪初,D项在2001年,均排除。C项与题意无直接相关。 9.C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正确选项为C项。 10.C 解析:分析材料,1979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年,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者由此确定邓小平的历史地位比毛泽东高。据此可知,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选C项。 11.参考答案:(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任意三点即可) (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3)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第(1)问从表格中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改革主要内容即可解答,需要比较强的概括能力。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据材料二”的要求,只要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即可。第(3)问需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