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浙江版 第1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知识重组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封建大一统形成时期。 1.早期政治制度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先秦 分封制 内容 ①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诸侯要尽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    影响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权力,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最终分封制崩溃   宗法制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秦 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 郡国并行制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的武帝削弱诸侯王权力,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规律启示 先秦到秦汉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宗法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先秦时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酝酿阶段,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统治思想都具有奠基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从整个中国古代史认识秦汉的历史地位。 2.先秦、秦汉的经济 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不断推广   汉代 (1)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2)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经营方式 (1)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 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商业和经济政策 商朝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西周 工商食官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秦汉 实行歧视商人和专卖制度  手工业 商周 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春秋 冶铁技术的发明与推广   西汉 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规律启示 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基础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并没有起到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 3.先秦、秦汉的思想文化 思想 春秋战国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大宗   汉朝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文化 春秋时期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战国时期 楚辞 屈原开创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帛画 《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表明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两汉时期 造纸术 西汉已经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医学 ①《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②《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文学 楚辞盛行,出现综合文体——赋  规律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本质内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百家争鸣反映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文化面貌。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则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最终走向大一统。 误区警示 1.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 西周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2.中国古代有“法制”,但无“法治”。 “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意思,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法制”与近代“法治”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总趋势是不断强化的,但在不同时期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是就中国古代整个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从局部而言,中国古代很多时期中央集权制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4.荀子的很多主张与法家相通,但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不是法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法治,其主张大多与法家相通,其弟子李斯和韩非就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也主张仁政,其思想更多地与儒家相同,因此,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5.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并不意味着仅儒家思想得到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他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其本质特点是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与法家的主张并不相悖,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董仲舒的新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考情调研 时间 考点 试题在线  2010 耕作技术 道家思想 例题2 例题5  2012 分封制 汉代庄园 墨家思想、王阳明心学 例题1 例题3 例题6  考向例析 1.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宗法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例题1】(2012·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晋国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属于姬姓。根据“同姓不婚”的原则,“秦晋之好”证明秦不属于姬姓。燕国是周王室贵族召公的封国,属于姬姓。宋国是殷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不属于姬姓。由此可知,①的说法正确,晋宋、秦燕不属于“同姓”,可以通婚,③④正确。晋燕同属姬姓,故不能通婚,排除②。 答案:C 备考指南 分封制、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近两年浙江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从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优缺点的分析比较中,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复习备考时,明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基本史实,注意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分封制与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与中朝制度。 深化提升 比较分封制、郡县制 特点 影响  分封制 ①以血缘为基础;周王和受分封的诸侯之间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关系。②受分封的诸侯王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下属,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有利于奴隶主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②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的祸根  郡县制 ①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农耕经济的特点 【例题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图1          图2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例题3】(2012·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从材料看,樊氏庄园面积大,经营范围比较广,庄园内生活用品“闭门成市”,基本能够满足自用,故A、B、D三项说法正确。草市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故C项说法错误。 答案:C 备考指南 近年高考对农耕经济的考查,集中在小农经济的特点、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上。复习备考时,注意理解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 深化提升 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耕作技术看:铁犁牛耕为主。 (2)从生产模式看:精耕细作。 (3)从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养殖业为辅。 (4)从经营方式看: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 (5)从生产组织形式看:个体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6)从技术保障看: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3.我国古代手工业 【例题4】(2010·江苏高考,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解析:“造作水排,铸为农器”意思是制作成水排,铸造出农具。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因此它主要应用于冶铁,答案为D项。 答案:D 备考指南 复习备考时,注意梳理手工业在冶铸业、制瓷业、纺织业领域的主要成就,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深化提升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国外,广受赞誉。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③官营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 ④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技术先进。 ⑤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私营手工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⑥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⑦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正比关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也随之南移。 4.百家争鸣与儒学兴起 【例题5】(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两项。A项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的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答案为A项。 答案:A 【例题6】(2012·浙江文综,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墨家学派提出了“非攻”“尚贤”“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选①。智者学派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言辞和结论大胆而惊世骇俗,故选③。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教导人们时刻在内心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其思想更具哲理性的思辨,故排除②。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故排除④。 答案:A 备考指南 近年高考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集中考查对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先秦思想是近几年浙江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中,对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各派思想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特点上理解认识各代表人物的主张。注意儒学兴起的时代背景、表现及其影响。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其实也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过程。 深化提升 1.儒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学兴起 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国家走向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确保儒学优势地位,汉武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创办太学和郡国学,推动儒学教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在儒生中选拔官吏。到唐宋时期,儒学与科举制的紧密结合,使儒学地位进一步强化。 横向综合 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差异及原因 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  政治体制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中央集权体制  原因 地理 海洋文明、山峦重叠、良港众多 大河文明、广阔的平原   政治 城邦体制、小国寡民 人口众多、地域辽阔   经济 奴隶制商品经济 小农经济   思想 人文主义思想 法家思想   1.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牛耕和铁农具使用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县制出现 ④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⑤商业中心出现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12·浙江丽水一模,13)“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禽及白雉诸特,颇以加祠……皆至泰山而然后去。”《史记》中关于汉武帝封禅的这段记载反映了(  ) A.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完全实现 B.儒学偏离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C.儒学始终保持着正统思想的地位 D.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 3.(2012·浙江杭州二模,12)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和宗法制 C.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5.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  ) 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 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 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 6.(2012·浙江湖州期末,2)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7.(2012·浙江台州期末,1)下列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不相适应的是(  )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C.“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D.“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8.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  A.《佛经》 B.《圣经》 C.《五经》 D.《道德经》 9.(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  ) 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③市籍制度 ④通番禁令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0.(2012·浙江绍兴质调,12)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初年的帛书,下图是其中的《黄帝书》(局部)。它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书写用纸 B.当时的隶书还带有篆书的特征 C.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普及 D.《黄帝书》成为太学的教材之一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价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进步。③与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无关。⑤是城镇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③⑤,①②④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史实,答案为C项。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这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本题可以联系的教材知识有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以及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内容涉及君权神授。孔子要恢复奴隶制的周礼,而秦汉已经是封建大一统,A项错误。C项无关主题。D项超出材料信息。 3.B 解析:主要根据题干推理,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大体分别相当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A项禅让制是部落时代尧舜禹的权力交接制度。B项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封建时代“封邦建国”的商周时期的制度。C项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及D项三省六部制都是郡县时代的制度。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封建时代不是封建社会时期。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封制。通过材料获取的信息是,周初分封对象大部分是姬姓,这表明其政治权力分配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答案为B项。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家争鸣时期的法家思想。A项为法家思想,B项为道家思想,C项为儒家思想。D项为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朝文化专制。通过材料“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可知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6.B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功绩的理解。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意义也就是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D 解析: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相对稳定的自然经济,带有种植农桑为主、定居而不远徙等特点,A、B、C三项符合。D项描述的是商人的生活。 8.C 解析:审题要抓住材料关键词“汉”“讲经”,对应教材知识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推行儒学教育提升儒学地位,“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答案选C项。 9.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抑商”政策的表现。抑商在政治上表现为贱商、辱商;经济上表现为困商、重赋税发展官营商业以限制私商;观念上表现为贬商。汉代“抑商”政策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打击富商大贾。①③符合,D项正确。明初朱元璋多次宣布“通番禁令”,④错误。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是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的王莽执政时期,②错误。 10.B 解析:本题以图片材料切入,多角度考查历史知识。据教材图片材料“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和正文内容可知,A项错误。秦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不露锋芒,富于图案美,秦隶书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安定,带有篆书的特征,B项正确。丝织品也是主要书写材料,但价格昂贵难以普及,C项错误。D项太学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教材是儒家经典。 11.参考答案:(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2)问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结合材料以及宗法制的影响展开评论。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