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1年10月江西师大附中月考4题)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C.儒家学说倡导的人伦道德 D.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2.(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2题)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2010年9月长沙一中高三月考3题) 西周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确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B.村社成员在井田制中的“公田上集体耕作 C.宗法制确立了经济、政治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D.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各级贵族在贵族死后的墓葬制度上 5.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6.(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1题)《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2011年1月福师大附中高一期末6题)下面四幅反映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是( )  8.(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7题)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B.唐代的三省制 C.明代的内阁制  D.清代的八旗制度 9.(2010年9月长沙一中高三月考10题) “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 )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10.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11.(2010年11月同安一中高一期中4题)汉武帝元封五年,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州部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 12.(2012年1月池州市一模13题)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13.右图所示的是( )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14.(2010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5.(2011年4月深圳调研14题)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后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摘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各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1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大一统局面实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C?????? 解析:雅典梭伦改革中,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一措施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秦朝实行郡县制后,改变了分封制下的贵族世袭特权。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C。A与梭伦改革不符;秦朝的郡县制并未缓和社会矛盾,故B不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民主政治无关。 3.C?????? 解析:“周之失,在于制”,其“制”指的是分封制,它在实行初期有利于周王的统治,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在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日渐强大,分封制的原则被破坏,周王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其“制”指的是郡县制,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正确答案为C项。 4.D?????? 解析: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日常生活所必须遵守的的政治和生活原则。 5.C??????6.B?????? 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大意是将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辽阔的疆域,稳定政治秩序。联系所学,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皇帝制和郡县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信息无关。本题选B项。 7.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自秦至清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的,选择B项。 8.C??????9.C?????? 解析:秦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并随之建立起一套相适应的官僚体系来维系统治。 10.D??????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这里材料中的“如不施行先王之法,则诸侯失位则天下乱”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先王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制。而“大夫无等则朝堂乱”中的“大夫”作为西周贵族的代称,如果贵族没有等级区分则会造成社会无序,故答案选D。 11.A??????12.B??????13.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书省”和大量行省的设置,而且当时的西藏是“宣政院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只有元朝时期才同时设有行省制度和“宣政院”。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14.B?????? 解析:考查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知识点。从“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中可知汉初即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汉代吸取秦亡之教训,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国并行。 15.A?????? 解析: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念。本题选A项,BCD三项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求不符。 二、非选择题 16.(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7.(1)秦朝(2分)。三省六部制(2分)。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答出任意两点记4分) (3)清朝(2分)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4分) (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点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