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0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二模16题)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2.(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3题)《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 ……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3.(2011年11月福州八县联考19题)右图是厦门鼓浪屿的部分特色建筑,建于近代,体现了近代的( )  A.半封建性质 B.半殖民地性质 C.中西合璧 D. 传统与现代并存 4.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报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互联网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5.(2010年1月福建会考17 题)2009 年10 月1 日,建国60 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福建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7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8.(2010年10月湛江一中高三测试14题)开创中国近代陆上、海上、空中交通(国防)革命性变化的奠基者是( ) A.詹天佑、曾国藩、冯如????????????? B.詹天佑、李鸿章、李善兰 C.詹天佑、曾国藩、李善兰???????????D.詹天佑、李鸿章、冯如 9.(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0年11月郑州市五校高三期中24题)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下面哪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列宁服 1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12.(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7题)“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13.(深圳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测试23题)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下列哪一因素对其变化影响不大( )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B.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瓦解 C.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D.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倡导 14.(2011年1月河南会考24题)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张有才的爷爷张富贵1915年结婚,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婚典礼上他的穿着应该是( )   A.对襟褂子 B.唐装 C.西装 D.长袍马褂 15.清朝末年,广东潮阳人张一川离开中国到东南亚谋生,由于烧得一手家乡菜,他选择以开餐馆为业,生意很是红火。如果从菜系来划分,他所烧的菜应该是属于( )A.鲁菜 B.川菜 C.粤菜 D.淮扬菜 二、非选择题 16.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雯同学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方面变化?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他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铁路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报纸,即报状。报,古义是发布公告;状,古义为官方发布的文书。报状,也称做“邸报”、“邸钞”、“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版)》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此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创办了一批中文报刊。……据统计,从嘉庆二十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人在南洋和华南沿海地区共创办近代报刊17家,其中中文6家、外文11家。这些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其读者也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材料三 虽然,从文化上之全体以观,外报在我国,关于科学上之贡献,当然为吾人所承认;惜以传教为主要目的,是去一偶像而又主一偶像也。且流弊所及,一部分乃养成许多‘Boy’式之人材,舍本逐末,为彼辈之走狗,得不偿失,无过于此。若就近日之外报言之,几一致为其国家出力,鼓吹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关于外交问题,往往推波助澜,为害于我国实大。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四  (1)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邸报与近代报纸的基本区别。 (2)围绕“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这件事,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各种评价,你赞同材料三的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题干核心是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 2.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在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3.A??????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5.C??????6.A??????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A项最早出现于1906年;B项应出现在辛亥革命后;C项应出现在1911年;D项说法错误。 7.B?????? 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詹天佑主持设计了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己施工修建的铁路,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李鸿章则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则是冯如研制成功的。 9.C??????10.A?????? 解析:注意题干中“中西合璧的产物”即可。 11.B?????? 解析: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受到西方及近代民主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当时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的国家, D也不符合史实。A早已结束过了。 12.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3.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原因。在近代中国的农村广大地区,其习俗变化不是很大,这和传统经济顽强抵制是分不开的,因此答案为B。 14.C??????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西装开始流行,根据材料“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可知是西装。 15.C?????? 解析:其家乡是广东潮阳,从菜系上分属于粤菜。 二、非选择题 16.(1)服饰、婚礼变化。(2)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信息。还可以走到民间,收集老照片、访问专家学者。(3)使用机器动力,速度快,运输量大,持续性好。(4)畅通经济、带动繁荣、流通信息、传播知识。 17.(1)区别:前者是手写报纸,形式简陋;以官办为主,主要报道宫廷动态;传播范围及社会影响非常有限。后者以印刷为主,政府和私人均可创办;有专门的采写业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娱乐、科学文化等领域,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传播范围非常广泛,民众成为主要阅读群体,有广泛的社会性;具备新闻报道、通讯评论、舆论监督、传播知识等基本功能,甚至成为宣传政治思想的主要途径,社会影响深远。 (2)答案一:基本赞同。外报的创办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播,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但是,传教士办报纸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利用报纸对中国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服务本国政府,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作者能做到一分为二看问题,强调弊大于利,符合实际情形。 答案二:不赞同。虽然传教士办报纸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但是,作为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报纸在宣扬宗教的同时也促进了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使报刊不仅成为宣传维新革命思想、开通民智的重要媒介,而且满足了普通民众消遣娱乐的需要。外报在近代中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作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