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2012·浙江五校联考,6)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2.(2012·浙江湖州期末,3)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以下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争战败是这一时期中国屈辱的表现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③开展洋务运动是清朝帝国自我反省的表现 ④“百日维新”是清朝帝国重新组织的一次努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之一。对以下两张图片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精神 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 D.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 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 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5.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6.(2012·浙江杭州七校期中联考,23)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7.(2012·浙江温州2月一模,16)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也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选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旨应出现于(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11年 8.(2012·浙江宁波高三“十校”联考,6)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火柴厂——巧明火柴厂。下图为该厂生产的一枚火花。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①该民族工业兴起于沿海地区 ②卫省轩有实业强国的愿望 ③建该厂时新式交通工具在我国才运用不久 ④该枚火花最早应发行于19世纪末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10.(2012·浙江杭州二模,16)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 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参考答案: 1.C 解析:由《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这段话可知,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联系《辛丑条约》的内容可判断本题选C项。 2.B 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后半叶”“清帝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由此可排除②,《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本题选B项。 3.D 解析:谭嗣同殉难是戊戌变法的结果之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黄花岗起义的牺牲者,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A、B、C三项正确;但戊戌变法的失败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顽固派镇压的结果,黄花岗起义也是清政府镇压的,都不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的,故D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由时间“1912年”可直接排除D项,因为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报道的设想相符。 6.C 解析:从“小苏州”到“大上海”,上海于20世纪20~30年代获得发展。其原因是上海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并程度更深。关键信息是20世纪20~30年代。 7.C 解析:题干材料提到“张之洞”“日本”,以及“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本题选C项。 8.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从图片中可看到“飞机”“轮船”,其中“飞机”发明于1903年,故该火花最早出现于1903年,而不是19世纪末期,故排除④,本题选A项。 9.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题干中沿袭的是前清称呼而非审判制度,排除A项;从题干中的命令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想在“称呼”上实现平等,但现实中无论是作为裁判官的政府公务人员,还是作为普通公民的被告,均沿袭前清称呼,体现的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中国的根深蒂固,据此排除B、C两项,答案选D项。 10.B 解析:某一时期的着装特点说明,整个社会都呈现出这种状态。而清代晚期虽受西方文化影响,但传统服饰在整个社会仍占主流。故排除A项,选B项。C、D两项明显不合适。 11.参考答案:(1)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或答中西文化交融)。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 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富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一、二、三,考查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材料一反映了东学西渐;材料二反映了近代前夜的危机,西方通过工业革命逐渐强大,而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后面;材料三则是面对中西差距的越来越大,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侵略下的思考,即学习西方,由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1)(2)(3)问综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