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针对训练卷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通过图示可以将历史概念形象化,利于历史学习。依据右面《中国民主革命示意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此图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不同 B.据图所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C.从整体史观角度看,欧美各国民主革命历程与中国相似 D.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体现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多元化 2.(2012·浙江湖州期末,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不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3.(2012·浙江湖州二模,16)国共合作共赴国难、两大战场相互支持,是我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下列选项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共合作表现的是(  ) A.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建立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4.下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5.(2012·浙江杭州一模,11)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6.(2012·浙江绍兴期末,8)“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春的这段话说明了(  ) A.打垮日本是美国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B.中国的坚持抗日使盟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C.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兵力 D.开辟第二战场迫在眉睫 7.(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12月联考,12)东方卫视《壹周立波秀》栏目在2011年隆重推出“七一”特别节目《国家大事》,以其特有的形式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其中的背景标语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共党史。下列标语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②① 8.(2012·浙江嘉兴二模,18)对下图所示事件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推动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9.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在获奖证书中永利碱厂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 A.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10.“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这段话出自(  ) A.《论十大关系》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1.(2012·浙江十二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26)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别内外”,是保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康熙时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堂侄婿大事亦不见。” ——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二 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乞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 ——1912年3月4日《时报》 材料三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需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材料四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时间 举措  1949年 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1950年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6年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 全国七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代妇女的地位如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要求?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 (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B 解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相同的:反帝反封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欧美国家是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2.B 解析:由毛泽东的观点可知,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靠议会斗争或工人运动,而是武装斗争,但不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是与之相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本题选B项。A、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其核心观点;C项过于绝对。 3.A 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B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于1933年,排除;C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于1936年,排除;D项发生于1937年8月,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排除。本题选A项,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9月11日,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大捷,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对日寇的正面阻击。 4.B 解析:毛泽东最先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本题选B项。 5.C 解析:本题可以时间为突破口解答。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会上作出了建立敌后根据地的决定,排除A项;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排除B项;C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这是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入选;D项局部反攻开始于1944年,排除。 6.C 解析:罗斯福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中国被击垮了,日本会抽调很多师团去打澳洲和印度。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中国的抵抗,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兵力,导致日本没有能力去开辟其他战场。故本题选C项。 7.B 解析:①提出于1946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②提出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③提出于国民革命时期,④提出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故正确排序为③②①④。 8.C 解析:从图示可知,此事件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基本解放东南地区。由此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本题选C项。A项错误,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是挺进大别山;B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果,不是意义;D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这时人民解放战争还没取得胜利,排除。 9.D 解析:民族工业在世博会上获奖主要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26年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尚未成立,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10.D 解析: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等新情势,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清醒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回答。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D项符合题意。 11.参考答案:(1)地位:地位低下。主要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男权;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妇女在经济上没有主导地位;封建理学的影响。 (2)要求:男女平等,女子享有参政权。理由: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女子在革命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3)机器生产的出现给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妇女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利;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 (4)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注重女性保健。 (5)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开放;思想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答出2点即可) 解析:第(1)问从材料很容易得出妇女地位低下,原因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以及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来具体分析。第(3)问主要从妇女在工业革命中经济地位的变化分析。第(4)问结合材料可知主要有舆论、法律以及政府保障等。第(5)问历史发展趋势应从社会进步等方面总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