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隋唐、宋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汕头一模)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  )。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答案 C [据题干隋朝以前地方官具有自选幕僚组成行政机构的权力,说明权力很大;但后来大小官都由吏部选拔,说明限制了地方官的权力,实质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 2.(2012·青浦质检)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 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封拜官职,需先经中书省,再经门下省,最后由尚书省下的吏部去执行,可见三省体制对皇权的独断专行有一定的约束。答案为D项。] 3.(2012·合肥一模)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 (  )。 A.人事权与司法权 B.人事权与兵权 C.司法权与财权 D.兵权与财权 答案 A [据所学知识可知,审官院管人事,审刑院负责司法,原本都是宰相的权力。现在向敏中秉承太宗的旨意,提议设置“两院”,说明宋太宗有意要削掉宰相的人事权与司法权;分割宰相兵权的是枢密使,分割财权的是三司使,故答案为A项。] 4.(2012·安徽名校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答案 D [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可以了解到这是指科举制度。各选项中A项指世官制;B项指汉武帝时确立的察举制;C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项孟郊《登科后》“科”指科举制,反映了科举高中后的场景,故选D项。] 5.(2012·武汉江岸调研)“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符合材料所述特点的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答案 C [据题干材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都省)节制的特点,故答案选C项。] 6.(2012·平顶山调研)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方 278人 84.5%  274人 63.9% 121人 40.3%  南方 51人 15.5% 155人 36.1% 179人 59.7%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 A.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B.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 C.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 答案 D [观察表格,宋代南北方官员比例变化,可以看出北方逐渐减少,南方逐渐增多,结合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读书科举的南方越来越多,本质上反映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 7.(2012·苏锡常镇二模)唐朝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主要反映的是 (  )。 A.政府禁止商业活动 B.政府重视管理商业活动 C.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D.政府竭力限制商业活动 答案 B [从题干材料看,反映了唐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从时间到交易,说明政府重视管理商业活动,故选B项。] 8.(2012·宁波联考)对下列两幅图片(图1、图2)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雕版印刷是在唐朝出现,故②正确;广告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①正确;南宋杂剧《眼药酸》图反映的是③④。故答案为A项。] 9.(2012·温州八校联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D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观点,由此可判断陶行知的“知行”与王阳明的主张有关,故选D项。] 10.(2012·日照调研)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答案 A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强调的是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国家社稷等,故选A项。] 11.(2012·南昌调研)《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答案 B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对中国君主专制社会起了巩固作用,并未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这从根本上说明中国的伟大发明没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故选B项。] 12.(2012·中山模拟)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A.山水画,重视写实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 C [从材料提供的诗意反映的画风分析,诗画有机结合,注重写意,可判断此种绘画是文人画的风格。故答案为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2012·南京三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无欲,非圣人不能也……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 曰:“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明年(隆兴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十五年奏:“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阏;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宋史·朱熹传》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视古贤圣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多出于鄙细隐曲,不措诸意,不足为怪;而及其责以理也,不难举旷世之高节,着于义而罪之。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1724—1777)《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欲”的含义?(4分) (2)材料二中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意义。(6分)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态度的时代背景。(8分) (4)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今之治人者”运用理学的各自意图。(4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的信息回答其含义。第(2)问从材料中紧扣“政治主张”结合朱熹思想主张说明;意义从统治角度说明。第(3)问结合材料所述分析归纳批评的政治现象;背景结合戴震生活的时代,从政治、思想角度归纳。第(4)问据材料信息分别指出各自意图。 答案 (1)含义:“天理”是指人的正当(基本)欲望;“人欲”是指人过分(非分)的欲望。 (2)主张:正君心;体恤百姓(或以民为本);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意义:有利于封建君主实施仁政(维护统治)。 (3)现象:统治者强调(维护)等级秩序;下层民众遭受理学迫害(或统治者以理压迫下层民众)。 背景: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程朱理学趋于僵化(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 (4)意图:朱熹:用理学规劝统治者。“今之治人者”: 用理学压迫(束缚)人民。 14.(2012·潍坊二模)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举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材料二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政府设置了众多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抵当所、交子务、便钱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这些金融机构的繁荣和创新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实践经验。 材料三 “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 “孝莫大于安亲”。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北宋二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2分)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对宋代科举制作用的评价?(1分)请说明理由。(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程“孝”思想的内容。(3分)请谈谈“孝”思想的现实积极意义。(3分)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从科举制的选拔范围、选拔方式等角度归纳其特点;评价和理由从科举制实施的积极影响角度说明。第(2)问表现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交易方式和活动区域等方面说明;原因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归纳。第(3)问据材料,紧扣“孝”概括其思想主张;现实意义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所需要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氛围及民族传统等方面说明。 答案 (1)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和客观性。同意。 理由: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保证了行政管理的有效稳定。 (2)表现:商品贸易发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官方金融机构齐全、各司其职。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商业政策的宽松;文化的繁荣;体制创新。 (3)内容:报答父母生育之恩;让父母平安;践行仁道。 现实积极意义: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和社会氛围,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