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 1.(2013·连云港模拟)《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 B.实行仁政 C.强调教化 D.为政以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引文孔子的要求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2.(2013·汕尾测试)“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 ) A.诸侯以土地作为主要财富 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 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诸侯国以扩充土地作为战争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我能为君辟土地”即能说明井田制瓦解,另据材料中的“无意中揭示”,可见选项不是孟子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或材料直接反映的,故选择C项。 3.(2013·邯郸模拟)《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答案】B 【解析】荀子把《春秋》同其他各经并称,确立了儒家六经的地位,同时确立各经在志、事、行、和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故项B正确。 4.(2013·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的观点,然后将题干设问转换成“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道家的思想”。A项是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排除。 5.(2013·长沙模拟)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节用”、“非乐”,不只是实践主义者,且具有高度的宗教热忱与救世精神。 6.(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学说。A项是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主张;B项是道家思想家庄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故选C。 7.(2013·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B 【解析】据关键信息“:道、教化、正法度“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反映;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释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是传统儒家的基础上,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加以改造。 8.(2013·山西模拟)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故C项正确。 9.(2013·黄山大联考)《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理解。据题干董仲舒新儒学为“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服务,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说明作者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选A。 10.(2013·邯郸模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C 【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醒君主遇到灾害怪异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 11. (2013·南通一中测试)《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可知,克己复礼是“存天理,灭人欲”,A、C、D三项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 12.(2013·浙江名校联考)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B 【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13.(2013·广东百校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答案】B 【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它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14.(2013·汕尾模拟)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15.(2013·洛阳模拟)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 16.(2013·长沙模拟)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日:“地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 .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答案】B 【解析】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的纲常。 17.(2013·邯郸模拟)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 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 百姓认为“之所非” 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18. (2013·泰兴测试)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理” 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答案】C 【解析】 程朱理学把世界万物的本源概括为抽象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这是两者的本质别,C项正确;A项是属于程朱理学;题干两者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B项排除;D项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19.(2013·徐州调研)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答案】C 【解析】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指出:“周孔种其因,是种封建解体之因,是种国家融化在社会里面之因。秦汉收其果,是一面收融解融化之果,还一面在种种问题上收融合统一之果。所谓一成不变之观,即从此中国便是天下(社会)而兼国家的,从此便是以儒家为治道之本而摄取法家在内的”,故选C。 20.(2013·长沙模拟)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 ) A.以修身为本 B.以格物为本 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 【答案】A 【解析】本据题干分析,格物只是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点;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 21.(2013·皖南八校模拟)“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答案】A 【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的观点。C、D两项项则不是文学创作领域的。 22.(2013·洛阳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B项不能体现“异质”,C说法不正确,D扩大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23.(2013·山西模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24.(2013·汕头检测)“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 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窦娥冤》 《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明朝。故正确选项是B。 25.(2013·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据关键信息:经验工工艺的水平上、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化构建,A项正确。B、C、D三项均未体现。 26(2013·西城模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答案】C 【解析】由“盛唐”“痛快淋漓”“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判断这是豪放诗人李白。 27.(2013·南京调研)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解析】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28.(2013?汕尾测试)“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答案】D 【解析】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不是原始资料,排除A项;盛泽镇在南方,B项错误;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问题,排除C。题干材料可以是研究明代短篇小说的直接材料,故选D项。 29.(2013·广东百校联考)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判断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 30.(2013·汕头质检)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答案】D 【解析】 观察图,据唐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说明融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 31.(2013·山西模拟)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提示“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说明元朝科举制的取消,导致文人转而在元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促进了元曲的兴盛,故选A项。 32.(2013·汕头检测)“它的历史从侧面展示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展示了元代中国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在促进这种相互作用时的新作用。”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指 A.文人山水画 B.杂剧 C.昆曲 D.京剧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解。元朝文化新发展是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汉族士大夫们苦于仕途不得志,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壮大发展,促进戏曲繁荣元杂剧应运而生,体现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相互影响,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33.(2013·南京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4. (2013·宿迁调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其独尊的原因,可从儒学内容特点、董仲舒的改造、时代需要、汉武帝的推崇等来归纳。第(2)问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纲儒学在明清时期发展的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治学倾向等方面来概括;认识:注意要联系上一问来谈认识,可从其根源、内容的特征、历史影响等角度回答。第(3)问材料一有多种观点。材料二、三只是印证了部分观点,对比两个材料,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儒学的“维新”、“开明”,据材料二来归纳理由;材料三反映了儒学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即儒学“守旧”、“复古”,可据材料三来归纳其理由。 【答案】(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 (2)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认识: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材料二角度:从“维新”“开明”印证。理由: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角度:从“守旧”“复古”印证。理由:传统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