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颜氏家训》中说,中国古代社会人们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主要说明了(  ) A.古代封建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 B.当时农民的生活要求极低 C.当时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在家等商贩上门 D.当时一切生产生活所需人们都可自己解决 解析:选A。材料中“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2.(2013·海南高考)《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与史实不符,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3.据估计,宋代垦田数为7亿多亩,且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  ) ①人口的增加 ②均田制的实施 ③租佃关系的盛行 ④曲辕犁的推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单位产量的提高。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的开垦与人口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则要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引进等角度分析。均田制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了,排除②,故选B。 4.(2013·徐州模拟)《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3·太原市高三调研)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长期大规模的农耕活动 B.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内迁 C.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D.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解析:选A。图片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的现象,因此各选项对原因的分析必须能够涵盖两三千年的历史。B、D两项都只能体现某一时段造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锐减的原因,C项的破坏力相对较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作为一个长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长期的垦荒、砍伐对森林植被影响巨大。 6.(2013·北京东城区调研)《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 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 D.知识水平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材料反映的是依据职业分工来划分四民,故答案为B。 7.康熙皇帝曾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选C。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用途即军用品用于军事,生活等奢侈品用于皇室以及官府贵族消费使用。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需要把握准问题的主旨:“江宁织造局”主持是由皇帝(代表官府)任命(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出正确判断。故选C。 8.“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请判断此记载选自(  ) A.《左传》 B.《唐六典》 C.《宋史》 D.《清史稿》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市”是政府设立的交易场所,政府对开市和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此现象主要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项。《左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宋史》、《清史稿》分别记载的是宋朝和清朝的历史,因此可排除A、C、D三项。 9.(2013·汕头模拟)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选D。材料中的纠纷是因为使用商标引发的,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信息,A、B两项错误,C项本身表述错误。 10.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  ) 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 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C.“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 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解析:选D。“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反映了家庭纺织业的兴盛,D项正确。由A项中“工厂勃兴”、B项中“洋布大行”、C项中“机器”可知,A、B、C三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不符合明朝的时间限制,均可以排除。 11.(2013·西安模拟)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明代) 弘治(1488~1505年) 嘉靖(1522~1566年) 万历(1573~1620年)  吴江县 3市4镇 7市4镇 10市7镇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解析:选D。江苏吴江县成为经济中心之一是在宋代,而非明代这三个时期,A项错误;明代的经济政策为“海禁”、“重农抑商”,阻碍市镇的发展而非促进,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对表中第一时期至第二时期的变化无法体现,C项错误。 12.(乾隆年间)在广东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蔗农发放糖本(资金),冬天则收取糖利。或预先向糖寮(作坊)放账,待榨出糖后收取产品。这反映了当时广东(  ) A.商业资本垄断制糖业 B.抑商政策濒临破产 C.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商业资本家 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时期商人(商业资本)开始向蔗糖生产或加工延伸的经济现象。在此过程中,商人通过提前发放糖本或放账然后实现其利润,因而商人和糖农、作坊工人客观上存在某种雇佣关系。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的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多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市,指的是交易市场。“市,买卖之所也。”“贸、贾,市也。”可见,凡进行买卖的交易场所即为市。……最初,市只占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 ——摘编自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清时期,全国有四大名镇,即河南的朱仙镇、江西的景德镇、广东的佛山镇和湖北的汉口镇。这四大镇各有特色:朱仙镇以木版年画闻名全国;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以产瓷器闻名于世,“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佛山镇以手工业著称,“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汉口镇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图2到图3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特点。(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6分) 解析:本题围绕我国古代城市发展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要求从城市的布局和职能方面概括早期城市的特点;第(2)问应围绕唐朝长安和北宋汴京商业活动的变化分析;第(3)问应依据材料三从工商业城市的兴起等方面指出明清城市发展的新特点;第(4)问要求归纳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答案:(1)从职能上看,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从结构上看,“城”大“市”小,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严格限制。 (2)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晓市和夜市;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坊、市分离格局被打破,市遍布城中各处;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繁华区和专业性商品市场(鱼市)。(答出其中3点即可) (3)城市数量增多:南方城市发展较快;城市经济职能加强;城市专业化程度高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从职能上看,由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向以经济职能为主转变;从区域分布来看,由以北方为中心向以南方为中心转变;从经济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来看,由限制到放开;从经济特色来看,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 [备选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 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 材料三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 ——《国语·晋语九》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耕作制度?分析实行这种耕作制度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3)上述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概述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8分) 解析:第(1)问从所给材料分析,体现的是集体简单协作,原因可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第(2)问,材料反映了新的土地使用形式,其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第(3)问,这一历史进程是指土地私有制从出现到确立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及有关土地制度的改革措施方面回答。 答案:(1)千耦其耘的集体简单协作的农业耕作制度。实行这种耕作制度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历史进程: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确立过程: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使私田增多,鲁国“初税亩”表明承认了私田,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制确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