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析:选B。孟子本身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A、D两项都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故不可能成为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法家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虽强调法律面前官民平等,但本质上是要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而墨家代表的是平民的利益,故墨家的“兼爱”等思想与孟子的封建等级思想相对立,故选B。 2.(2013·太原市调研)“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反复强调“仁”,反对“不仁”,反对严刑峻法,体现的是先秦儒家的思想,故选A。 3.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选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仁者爱人”显然符合题意,C项正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等级秩序不可僭越,A项错误;“过犹不及”强调中庸,B项错误;“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D项错误。 4.《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荀子强调的是(  ) A.要建立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B.君主要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C.君主要善于用人,施行仁政 D.要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监察 解析:选D。“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为君主应加强对臣下的监察,故D项符合题意。 5.(2013·海南高考)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天以阳生万物”“生,仁也”可知周敦颐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故A项正确;B项的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部分材料信息,不能完全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属于理学观点,并非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6.(2013·开封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 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解析:选B。本题可用直选法。根据材料中“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可知顾炎武反对清谈,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7.(2013·泉州联考)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黄宗羲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根本否定,①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但并未否定君主制度,②正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的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没有引起社会的根本变革,④正确。 8.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把历算、地理、火炮等,作为传教的手段,他们主要是利用当时的(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经世致用之学 D.考据学 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特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而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正是经世致用的表现。因此,答案为C。 9.(2013·宁德质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右图所示文句反映的主要内容与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政令、诗     B.作战、词 C.纺织、诗 D.种植、词 解析:选C。图中句子工整,不是长短句即词,排除B、D两项;内容为“茧”、“机杼”、“织妇”,所以是纺织而不是政令,故选C。 10.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  解析: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汉末魏晋六朝时期的作品,故只有D项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符合题意。 11.(2013·长沙模拟)苏东坡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反映出(  ) A.宋代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B.文人山水画注重文化底蕴、人格精神 C.文人相轻的社会风气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革新 解析:选B。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由于北宋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体现了这一特点。 12.(2013·上饶模拟)2013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如右图)以4.255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下列对这幅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 B.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 C.“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的字体为隶书 D.画中“松柏”喻意气质高洁 解析:选A。中国画注重的是神韵意趣,以意写形,而非注重写实,B项错误;“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的字体为篆书,C项错误;“松柏”暗喻长寿,而非气质高洁,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下列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的有关“和”的思想,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的论述有: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材料二 道家的论述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材料三 墨家的论述有: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1)诸子百家关于“和”的论述涉及了哪些方面?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10分)[]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10分) 解析:本题以“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归纳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类,而非简单地归纳材料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如“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第(2)问则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归纳总结。 答案:(1)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家庭和谐、国家和平、思想文化方面和而不同等。 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儒家倡导仁和仁政;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 (2)当时思想家倡导“和”的社会原因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奴隶制瓦解,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找治理国家的道路;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不同思想文化的态度趋于包容。 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而且地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不可能实行仁政或无为而治;而墨家的兼爱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主张,所以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样各位思想家所提出的“和”的主张也就无法实现了。 [备选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据张瀚《松窗梦语》载:“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赵弗与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 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并指出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推动阶层。(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4分) 解析:第(1)问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特点和地位,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主要是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属于概括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第(3)问则是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 答案:(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 历史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先例;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2)特点:著书、刻(印)书、藏书之风(或崇尚学问学术之风或重视教育之风)盛行和注重休闲雅玩文化。 主要推动阶层:城市工商业者和知识阶层士大夫。 (3)共同特征: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出现。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