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由题干中的“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民族君主国”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可判断这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故A项正确。 2.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解析:选D 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B项,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解读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和影响。欧洲人认为美洲是野蛮之地,不存在文明,因此也就不存在文明相遇,他们去美洲是传播文明的,也就不存在侵犯,故排除B、C两项;在美洲人看来,欧洲人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对他们来说是侵犯,侵略者是野蛮人,没有文明可言,故排除A项。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开始汇合,逐步打破了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孤立、分散的状态。故答案为D项。 3.(2012·辽宁沈阳质量监测)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贸易路线是从非洲到美洲再到亚洲 B.加速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资本积累 C.“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工业革命使奴隶贸易越来越猖獗 解析:选C A项错在“到亚洲”;西班牙没有将掠夺来的货币转化为资本,而是用来购买奢侈品,B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奴隶贸易之后,且工业革命后奴隶贸易几乎灭绝,西方列强转而进行掠夺原料和抢夺销售市场的殖民扩张,D项错误。 4.(2012·郑州模拟)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急剧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解析:选A 根据所学,18世纪荷兰经济迅速衰落的原因有:工业生产基础薄弱,缺少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对外贸易极不稳定,商业缺少有力的支持;在国外竞争中受到严重打击,削弱了实力。据此可判断最主要的原因应是A项。 5.(2012·大连模拟)达·芬奇认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是(  ) A.“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C.“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析:选D 达·芬奇的观点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而D项显然是与之相背离的。 6.(2012·河南开封模拟)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挑战教会权威 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说明对上帝信仰不再借助教会,体现对教会权威的否定,故A项正确。 7.(2012·山西太原学段测评)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 A.人民主权说 B.三权分立说 C.天赋人权说 D.社会契约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知识点。关键信息:“结合的形式”“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本题容易错选A项。要注意区分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 8.(2012·安徽宿州第一次质检)“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文中的“这些哲人”和空格部分分别是指(  ) A.人文主义者、人性 B.启蒙思想家、理性 C.启蒙思想家、科学 D.人文主义者、理性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牛顿为后世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选B项。 9.(2012·金华模拟)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启蒙运动的两个关键概念是进步和理性。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可以利用理性的力量保持不断的进步,从黑暗进入阳光。“理性”概念的形成受到了下列哪一因素的直接影响(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渐建立 B.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 C.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 D.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选B 本题主要是考查启蒙运动的背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人们对自己有了更大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性,而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10.(2012·烟台模拟)《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之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议会的限制。政变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使英国从封建政体过渡到资本主义政体,而且延续至今。 11.(2012·辽宁辽南五校协作体期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  ) A.加强专制统治 B.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C.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D.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美国代议制的建立。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是美国结束了松散的邦联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题干中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的权力远远大于各州的权力,体现了中央集权。A项不符合史实,此时的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B项不符合史实,此时的美国综合国力没有达到称霸世界的程度;题干中没有提及政治权力的“制衡”,D项排除。 12.(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对这一论断理解准确的是(  ) A.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分权制传统,实践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B.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实践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C.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内阁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D.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了1787年宪法,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美国民主继承的是英国的议会制传统,实践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A、B、C三个选项根据所学可知是错误的,本题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 13.(2012·宜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詹姆斯登上王位之时起,王权与自由这两种传统就进入到全面冲突的阶段。英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力量到传统中去寻找依据,而维持现状的力量反而成了反传统的叛逆了,通俗地说就是革新者自称是守传统派,守旧派则被看成是反传统主义。“光荣革命”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促使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评析材料中关于英国对“传统与现代化”的论述。(16分)(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在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光荣革命”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本题的关键在于论证“应利用传统中的有利因素实现现代化变革”。具体回答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当时以及后来英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即可。 答案:观点:应利用传统中的有利因素实现现代化变革。史实:传统,利用君主制的传统影响;利用宗教改革的成果,尤其是清教运动的影响;《大宪章》确立的议会传统等因素。 现代化,通过政变和相关法律文献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确立议会主权和法律至上等基本原则,创立了近代典型的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作用:协调各阶层利益,缓和矛盾,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平过渡,加速了英国现代化的进程。 14.(2012·福建泉州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即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是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的,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二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8分) (2)作为史料,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个史料价值更大?为什么?(7分) (3)作为材料三中的展览解说员,请你分别用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向参观者解释“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主张的作用。(9分)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素养。第(1)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第(2)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方法;第(3)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史观。扣住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即可。 答案:(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二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2)材料一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材料二是后人撰写(第二手的、间接的)。 (3)从现代化范式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从文明史范式看,“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的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欣赏尊崇的心态,欲以西方文明取代封建传统文化。尽管这种“移花接木”法体现出变法理论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但在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进一步向“现代人”转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