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原创作品】2014届高三历史“单元重难点突破卷”(名师解析+知识延伸)三、思想文化 1 1.(原创题)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 解析 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选C项。 答案 C 2.(2013·江苏徐州摸底)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解析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答案 C 3.(改编题)右图展现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来源:高考资源网]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解析 道家的顺应自然,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选D项。 答案 D 4.(2013·盐城摸底)《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 A.人情关系 B.伦理道德 C.法制建设 D.礼乐秩序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主张法治。[来源:高考资源网] 答案 C 5.(2013·江苏扬州质检)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及文武王,他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礼制,并不是因循守旧,也就是“不法古”,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6.(原创题)右图《一团和气图》乍一看好似一位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而细观之弥勒佛左耳处有一道冠老者,右耳处有一方巾儒士,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 图片体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在宋元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故选B项。三教并立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排除A项;图片中所示“佛、道、儒三教的人物于一图之中”并不能反映出“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排除C项;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但当时儒家是融合了法家、道家及阴阳家的思想,排除D项。 答案 B 5.(2013·南京模拟)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 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解析 题干所示信息,该先贤在求理方法上不主张“格物致知”,而主张“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通过内心反省。据此判断是心学代表王阳明。 答案 C 6.(2013·江苏盐城)“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 解析 题干中“不知有之”、“自然”,体现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为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7.(改编题)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人 5人 21人 710人 7 098人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政府治国严谨 B.世风每况愈下 C.儒学地位衰落 D.理学摧残人性[来源:高考资源网] 解析 贞节牌坊唐宋较少,可见唐宋对妇女的约束较小,而自元代以来,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格外严重。牌坊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宣扬程朱理学的见证,理学宣扬伦理禁欲,让封建礼教、贞节观念渗透到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灵深处,导致节烈妇女人数的膨胀。 答案 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来源:高考资源网]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 答案 (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