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原创作品】2014届高三历史“单元重难点突破卷”(名师解析+知识延伸)三、思想文化 5 1.(原创题)“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这是指 (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来源:高考资源网]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连写”、“不易辨认”等,可以判断是草书。 答案 C 2.(2013·福州模拟)《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 根据题干“隶书矣……施之于徒隶也”分析,D项符合题干意思。A项不符合题干内容,B项史实错误。C项不符合题目内容,隶书出现的先后顺序颠倒。 答案 D 3.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能力。“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没有必然关系,也不能说明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答案 C 4.(2013·九江模拟)泰戈尔凭借其《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  )。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解析 泰戈尔是东方的著名诗人,该诗歌的内容用英文表达,充满诗意的风格体现西方浪漫主义创作风格,C项理解最为全面。故选C项。 答案 C 5.(原创题)对下面两图判断正确的是 (  )。  A.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社会罪恶 C.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D.深入发掘人类情感,想象力丰富 解析 图片中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代表,作者都通过作品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罪恶现象,故选B项。A、D两项是浪漫主义的特点,C项是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答案 B 6.(改编题)2012年10月,《中国好声音》落下了帷幕,节目中选手惊艳的唱功和导师们的精彩表现让人大呼过瘾。这档栏目体现了电视的功能是 (  )。 A.资讯传播 B.大众娱乐 C.政治论坛 D.艺术欣赏 解析 根据大家所了解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内容,可以反映出电视具有大众娱乐的功能。 答案 B 7.(2013·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来源:高考资源网]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 (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