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原创作品】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必备“单元重难点突破卷”(名师解析+知识延伸)一、政治文明史1
单项选择题。
1.(原创题)下表是一份对华战争支出账单:(茅海建著《近代的尺度》)
东印度公司
由宗主国政府支付的实际远征军费用
至1841年4月30日
至1842年4月30日
由东印度公司于1842年4月5日前支付而尚未收到付款的1842年至1843年远征费用估计
东印度公司支付的国内远征军费用
682 507
753 184
1 071 909
318 725
1 096 416
28 541
________________
2 879 373
香港
香港工事,据义律上校的账单
3 000
新南威尔士
军需部门提供的补给品
16 000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战争的费用比中国少
B.东印度公司是战争的罪魁祸首
C.香港已被英国占领
D.此次对华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华”、“1841年至1843年”,可以判断这是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故选D项。表格中没有中国军费开支数据,无法对比,排除A项;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英国政府,排除B项;占领的是香港岛,不是香港,排除C项。
答案 D
2.(2013·安徽蚌埠高三质检)“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意思是“它”的出现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与合理性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选项中能增强决策的程序性、合理性以及提高行政效率的只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B。
3.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采用排除法。由进士科考核经贴、写作、时务策等内容看出在数量和难度上要大于明经科,④说法错误,选择A项。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与进士两科,①正确;从考试内容看,两科都考查儒家经典,②正确;“三试”考查时务策,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正确。故选A项。
4.《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解析:选C。刺史制度于西汉设置,A项与题意不符;B项是宋代的制度;“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反映的是唐的三省六部制,与题意不符;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5.(2013·鹰潭模拟)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
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解析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故选A项。
答案 A
6.(原创题)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
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
A.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 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7(2012?皖南八校联考)(13分)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高原适于畜牧,行族长政治,不能形成巩固的国家,无文明可言;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注:非洲为高原之地,亚洲为高原、平原交错之地,欧洲为高原、平原、海滨三者调和适均之地。)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1)概括材料一中粱启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及古代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评析这一观点。(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4分)
8(2012·南京二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拜登副总统去年访华后为《纽约时报》撰文,题为《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败》,认为中国的成功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五次点名批评中国……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关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2012年2月10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分析其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竭力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已经成为双方领导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认为“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冷战为这个世界提供了缓和”“冷战体系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和安全,尽管存在核均势威摄。”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13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第(1)问考查学生概括历史观点和史论结合归纳、分析史学观点的能力。此问是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基本观点,然后结合史实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结合东西方古代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加以评析。第(2)问考查对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完善过程及其影响的理解。首先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律建设成果和政治制度建设加以展开说明;其次影响可以从自身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影响人类进程加以归纳即可。第(3)问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的借鉴西方合理成分的表现和认识:首先借鉴可以从制度沿革、基本组织方式、政党制度、政府管理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认识可以从国情出发、借鉴创新等方面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观点一: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1分)
评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1分)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影响,希腊是海洋国家,海滨交通便利,工商业经济繁荣,向往自由的思想有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幅员辽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专制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3分,学生从东西方各自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程度和文明类型。(1分)
评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结合古希腊、古代中国地理环境对各自政治文明影响作答。(4分)(任答其中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2)制度: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2分)
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2分)
(3)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2分)
认识:应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民主制度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8.【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第(1)问,提取材料一信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回答“借口”,联系新中国外交方针回答“选择”,回忆新中国成立指出的国际形势回答“主要因素”。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回答“意图”,联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回答“史实和影响”。第(3)问,材料信息反映了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结合时政知识,联系影响中美国际关系的诸多因素分析回答。[来源:高考资源网]
【参考答案】
(1)借口: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1分)选择:“一边倒”。(1分)
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出现。(2分)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1分)
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或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3)现状:合作与冲突交织。(1分)
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两大国在国际上应承担的责任;中国台湾问题解决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共2分)
9.【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回答时注意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评分标准】
一等(13~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来源:高考资源网]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示例】
示例一:“冷战”威胁世界和平。(2分)导致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苏联则以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对抗,导致了柏林危机等对抗性事件。(4分)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在人类心理、文化方面造成巨大阴影,并造成难以消除的“冷战思维”。双方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4分)亚洲则出现了“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3分)[来源:高考资源网]
示例二:“冷战”保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与安全。(2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美苏之外的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复兴,这些都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5分)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相对安定的局势,大力调整发展经济,苏联则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2分)“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分)
示例三:示例一、二的综合。(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2分;史实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条理11分)
[来源:高考资源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