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外现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3月厦门市质检17题)图是见证中苏友谊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历史性会晤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中苏正式建交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苏结成抗美援朝同盟 D.中苏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13题)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与前两次不同的是 ( ) A.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 B.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 C.从城市转移到山区 D.从温暖地区转移到寒冷地区 4.俄罗斯之所以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其因素包括( )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人口素质较高③雄厚的军事、教育和科技基础④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1年9月吉林市高三摸底22题)口号,它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它倾注了人们的心血,凝聚了人们的希望,浓缩了人们的情绪。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节目——国庆,自然把呼喊口号作为国民感性宣泄的重要渠道。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每年国庆的口号都会有所变化。下列国庆口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迅速解放台湾西藏和一切尚未解放的地方! ②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③决心超额完成今年一千二百万吨钢的任务! ④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好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6.(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9题)读右图,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分别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 7.“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 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11年10月望江县月考26题)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9.(2012年1月莱芜市期末12题)“合作社是大石桥,不会动来不会摇,大家走向幸福路,稳稳当当靠得牢。”此歌谣 A.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B.表明我国开展了大跃进运动 C.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0.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关键在于( )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彻底批判封建残余思想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1.下图(图7)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左起依次为: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照片,这张图片拍摄于( )  A.1991年 B.1998年 C.2000年 D.2005年 12.(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11题)某学者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权力体系的结构方式上,必须要由各级公共权力中的常设最高决策领导权(简称决策权)和常设最高决策监督权(简称监督权)两权分立,相互分权制衡与合作,从而确保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的权力运行机制。”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旧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残缺、民众参政素质低 B.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起步晚、底子差 C.西方民主宪政制度和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D.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13.(福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3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4.(惠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21题)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 15.从“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是( ) ①从经济逐渐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 ②其规模不断扩大 ③由政治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合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1月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14题)(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10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17.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图2 冷战期间的“柏林墙”示意图  图3 柏林墙倒塌 (1)图1这种分区占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2)图2中的“柏林墙”是1961年由民主德国政府沿西柏林四周修筑的一条封锁线。你知道它为什么戒备如此森严吗? (3)图3这幅照片拍摄于1989年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刻,为什么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欢笑?你知道德国实现统一的时间和方式吗? 中外现代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根据题干“1955年”这一时间分析,1954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项符合题干要求。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949年新政协召开。 3.A??????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故A为最佳 4.A?????? 解析:④的表述明显不符合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状况,排除包含④的选项。 5.B?????? 解析:①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三届四中全会是在1989年,故②是1989年;③反映的1958年大跃进运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判断是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应在2000年后,故选B。 6.B?????? 解析: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状况。A项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是在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不符合“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的要求。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从1958年起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左”倾错误,B项正确。“八字方针”属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调整,C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的,D项错误。 7.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看,这次讲话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而“提出真理标准问题”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故排除①。 8.C??????9.D??????10.D??????11.C?????? 解析:2000年9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在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此次会晤是在中国倡议下举行的。 12.D??????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只有建立起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的权力运行机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符合题意。 13.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外交政策。关键抓住“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②是解决朝鲜问题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地区性的组织,这两个都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的外交活动。答案为D。 14.D?????? 解析:20世纪20年代,在结束了国内战争后,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才会喊出材料中的口号,由此可排除A、B;C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后,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平息了农民的不满。 15.C?????? 解析:欧洲一体化从欧共体到欧盟,反映了由经济到政治经济,因此③错误;欧洲一体化主要是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因此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2分),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共3点,每点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4分) 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2分);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分) (3)政策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2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分,写出南方谈话有关内容可得1分)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言之有理,并与材料内容有联系的可以酌情给分。) 17.(1)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德国分裂。 (2)阻止民主德国居民外流和西方国家的渗透。 (3)原因:紧张对峙的局面结束,国家重新统一,分离四十余年的同胞、亲友久别重逢。(言之有理即可)时间:1990年。方式: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