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教师用书)2013届高三历史(精选精析篇)专题检测卷(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化 2.由于战前的俄国只有1.75%的人口从事工业,这意味着苏俄需要恢复旧沙俄的经济政策。唯一不同的是,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24万忠诚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列宁在此强调了( ) 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必要性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可能性 C.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的可能性 D.恢复经济及优先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3.(2012·潍坊模拟)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4.(2012·扬州模拟)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 A.“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B.“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5.(2012·淮安四模)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商品。”这一措施 (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6.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时,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 7.(2012·九江一模)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在之后的施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B.实行通货紧缩 C.建立联邦储备银行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8.(2012·开封一模)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9.(2012·郑州质检)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 A.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B.削弱联邦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C.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 D.鼓吹地方实行自治 10.世界银行1996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一书中说:“1917-1950年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确定了 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这里“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是指(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1.(2012·厦门模拟)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中统计:“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形成上述统计数据的原因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殖民掠夺加剧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B.斯大林模式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C.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的优势 D.自由放任主义维持了西方的领先地位 12.(2012·广东冲刺模拟)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探究中外经济发展模式对当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的西方各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重商主义道路,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体制制度转型,先后成为世界强国。重商主义具有国家干预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军事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鼓励人口增长等政策特征。 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经过20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又转而进行“面向市场”、建立全面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30年的经历走过了西方300年的路程。 ——当代经济学家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1)运用材料一中相关观点论证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变强的内外因素。(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借鉴苏联模式建立的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发展道路与近代西方发展有何相似特征。(4分)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2)材料二运用了什么方法分析评价中美两国改革?材料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分别指什么?(4分)据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克服“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4分) 材料三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据《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对当今世界发展模式看待的角度及趋势。(2分) 14.(2012·广州模拟)追求公平公正、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至少列举两例)(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人权发展过程中曲折的表现和实现历史性飞跃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18年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项是在1925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来排除。 2.【解析】选C。据题干“恢复旧沙俄的经济政策”“依靠拥有24万忠诚活动分子的党”说明这是在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新经济政策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D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3.【解析】选C。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斯大林反对“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为此,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故选C。 4.【解析】选C。题干材料所描述是赫鲁晓夫,与之相符合的言论只有C项。 5.【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题干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6.【解析】选C。据普京的回答,说明他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正确地看待了苏联的解体,指出了苏联时期那种僵化的体制,故答案为C。A、B、D三项理解片面。 7.【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中的“银行、信贷和投资”“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通货”,可知罗斯福采取的措施与银行有关,即建立联邦储备保险银行,C项正确。A、B、D三项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含义。 8.【解析】选 A。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9.【解析】选B。从题干材料中的“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可知,“里根经济学” 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削弱联邦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来;C项与题干意思相反;D项对题干材料理解错误。 10.【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中时间“1917-1950年间”的限定和“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苏俄十月革命后结束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更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斯大林模式。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A、B、D三项。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结合“1936-1938”的世界状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美国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比例低则在于长期形成的殖民掠夺。而自由放任则表述错误。 12.【解析】选D。根据“步骤比较合理”排除甲、乙,因为他们是从观点到证据;丙仅从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就得出福利国家的观点,材料不充分,论证不够严谨;丁从“英国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得出英国政府在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较为严谨,故选D。 【方法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制度的主要原因 (1)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对世界福利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压力和推动作用。 (2)它是在广大下层群众和进步政党、团体纷纷要求社会变革的形势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产物。 (3)各种福利措施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福利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物质前提。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模式的理解认识。第(1)题,第一问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西方各国发展的观点,结合新航路开辟影响、英国政治制度、海外殖民扩张及圈地运动等有关史实分析说明;第二问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对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产积极性等角度说明弊端;第三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各国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道路的相似特征。第(2)题,第一问认真解读材料,从材料分析说明的史学研究角度判断评价方法;第二问据罗斯福新政、新时期中国的改革背景,判断两国当时不完美的表现;第三问回忆并据罗斯福新政、新时期中国改革的措施、结果回答。第(3)题,据材料信息,指出蕴含的新史观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答案:(1)因素:①新航路开辟,英国处在大西洋贸易中心位置,便于殖民贸易和扩张;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保护海外贸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③拥有强大海军,展开殖民掠夺和战争,先后战胜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奠定殖民霸权;④国家支持的圈地运动,积累了资本和提供了廉价劳动力。(6分)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僵化的体制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特征:国家干预、贸易保护等特征。(4分) (2)对比分析法(或综合分析法)。模式: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3)角度及趋势: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待,体现了多元文明模式并存的趋势。(2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根据儒家、墨家、道家等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作答。第(2)题,概括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采取的救济措施。第(3)题,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第(4)题,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法律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每点3分,共6分,任答2点即可) (2)政府态度: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介入)。(2分) 措施:直接救济;(1分)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1分)制定有关法律,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2分)(只答出《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法律的,给1分) (3)曲折: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人权。(1分,如果答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国民经济、忽视国计民生等可以酌情给分) 原因: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分,如果答出具体政治制度和法律酌情给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分,如果答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等酌情给分) (4)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4分,至少2点)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