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教师用书)2013届高三历史(精选精析篇)专题检测卷(十四):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2·日照一模)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2.(2012·济南三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形成表格所示数据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B.发展农业的需求 C.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D.科举取士的促进 3.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天宫”的名字来源于古代人民对太空的称呼。下列关于古代科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B.在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是造纸术 C.指南针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条件 D.明清时期古代科技飞速发展成就显赫 4.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我国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下边书法字体的主要特点是( )  A.外形参差,棱角分明 B.字体偏长,运笔圆润 C.字形方正,结构严整 D.笔画勾连,纵情流畅 5.(2012·宿州模拟)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注重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并加以创新。右图为齐白石的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继承与发扬的中国画传统是 ( ) A.风俗画 B.工笔画 C.文人画 D.花鸟画 6.《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道:“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 ) A.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C.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7.(2012·保定二模)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从汉赋、唐诗发展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D.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 8.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公映后,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且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梅兰芳也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梅兰芳所代表的剧种是( ) A.元曲 B.昆曲 C.京剧 D.黄梅戏 9.(2012·梅州二模)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10.(2012·广东冲刺模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发展变化,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实际国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11.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该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即( )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制定《义务教育法》和启动“希望工程”计划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 12.(2012·广东实验中学模拟)“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 13.(2012·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王晓华《中外教育史》 尽管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唯一稳妥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6分) 材料二 1866年,恭亲王奕䜣为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六条章程:一、专取正途人员;二、各员一律留馆住宿;三、按月出题考试一次;四、每届三年举行大考,高等者酌最差遣试用,下等者照常学习,下届再考;五、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六、三年试居高等者,照准各按升级格外优班保次。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的办学特点,从六条章程中任选一条,分析拟定该条章程的原因。(9分) 材料三 1985年,我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综合分析三则材料,比较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9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火药武器在中国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B显然不对;而A从材料中也不能反映出来;C项,因为作者是明代的,而此时火药武器已经普及,所以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只有D项符合材料反映的信息。故选D。 2.【解析】选D。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科学。因此,中国科技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科举考试主要考经义和时务,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3.【解析】选C。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落后,A、D两项错误;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早的是司南。 4.【解析】选B。图中字体为隶书,隶书的结构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点划符号化,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B项符合这种特点。 5.【解析】选C。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材料中的画有绘画也有书法,还有诗作,因此是文人画。 6.【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研究的理解。题干所示史书和诗歌都能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只是史料价值有所不同。 【方法归纳】史料的价值及分类 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7.【解析】选B。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思想文化的原理分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体现在文学方面是文学形式从高雅向平民化转变的特点。 8.【解析】选C。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大师。 9.【解析】选A。“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故A项正确;“两弹一星”是在③、④时期完成,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成就有氢弹试验成功等,故C项错误;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研制成功应该是在④时期,故应排除D项。 10.【解析】选B。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可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等。 11.【解析】选C。“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13.【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的“汉武帝”以及“赋”等信息概括得出;第(2)题,结合材料中城市的发展和“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概括得出;第(3)题,从材料“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概括得出;第(4)题,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文学流传的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3分)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4分)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2分)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3分)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2分)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2分) 14.【解析】第(1)题从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上概括。第(2)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培养形式和培养目标来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并结合章程内容回答。第(3)题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教育是由国家主导,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教育改革与时代背景有关。 答案:(1)建立完整的官学体系,教育为政治服务,儒学教育成为教育的主流。(6分) (2)特点:官办教育;以培养翻译人才为主;实行封闭式管理;定期考核,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升迁标准;待遇丰厚。(6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第一条:维护统治;第二、三、四条:学习西方近代管理制度;第五条:学校开办之初,生源不足;第六条:鼓励上进,选拔人才。(3分,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3)相同点:政府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教育改革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教育改革与时代背景相关(如受经济或政治变革影响等)。(9分,答出三点即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