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含详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录取官员的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的选官制,C项是隋唐的中央机构。 2.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的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而A、D两项起不到培养人民政治兴趣的作用。察举制的实际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 3.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  ) A.备、操       B.备、孟德 C.玄德、操 D.玄德、孟德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的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的名,而称呼对方则应称呼对方的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4.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5.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A、C、D各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7.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该青铜器底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文物能成为研究西周社会哪一课题的首选(  )  A.政治制度 B.土地制度 C.文学艺术 D.手工技术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分封”,这说明题中青铜器底部铭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周朝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属于政治制度。 8.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  )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 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体现了③,“对任何人开放”体现了④,“有足够的学养”体现了②,提高行政效率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故选D项。 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 B [解析] “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这一制度在实质上剥夺了王国的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10.《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汉代的中朝是设在中央的牵制外朝的机构,其目的是加强皇权。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位上中,一最二善位上下……居官谄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 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解析] 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1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答案] (1)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许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