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专题检测(含详解):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题检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1)概述材料一的基本主张。 材料二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 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利。 第六条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2)结合材料二,说明《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 (3)以上两部文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案] (1)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等。(答出4点即可) (2)核心内容:人权、民主和法治。 (3)积极影响:是资产阶级向专制制度宣战的檄文;反映了人民反对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成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世界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言之有理,答出2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与独立的状态,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与财产权利,自然法即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自然状态里,总会有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能太大,必须依法行事,还必须实行分权。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三条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第四条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有关天赋人权的具体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洛克提出的政治主张有何异同? [答案] (1)内容: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 (2)相同:体现了人民主权、自由、法治、分权。不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洛克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两权分开,实行君主制。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1)依据材料,分析归纳《独立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又有何新发展? (2)《独立宣言》的这些主张是怎样转化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实践的? [答案] (1)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 发展:提出了人民革命权利理论。 (2)指导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并取得国家独立;制定1787年宪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5.(2011·山东·34)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 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6.(2011·沈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各国追求共同目标的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个共同目标是在于保护、发展和完全解放工人阶级。 ——摘编自《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 材料二 第一国际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系统,它在欧美18个国家先后组成了支部……第二国际的活动与组织制度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强调国际联系与国际统一行动而不是非要形成一个指挥中心。 ──威廉·福斯特《三个国际的历史》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会是怎样实现其“共同目标”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不同点。 [答案] (1)新特点:工人运动出现了国际联合的趋势。目标实现方式: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在各国建立支部,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支持各国罢工并取得圆满的结果;领导英国工人的选举改革运动,推动英国民主进程;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不同点:前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后者由各国社会党组成;前者是少数欧洲工人组织,后者是欧美各国工人组织;前者有健全的组织系统,是各国工人的上级组织,后者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大会的决策权提供指导和参考;前者以暴力斗争为主要形式,后者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