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原创)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的“第二次反思”是指(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2.(2011·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3. (2012·滨海中学期中)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时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2010·南京市三模)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5. (2012·无锡期末)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又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由封建士大夫到改良派,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由革命派到抛弃“武力”挽救中国,从思想启蒙上探索革命新出路的三次转变。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A. 张謇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6.(2011·淮安五校期末联考)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7.(2011·苏、锡、常、镇四市一调)《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出现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文学革命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影响 8.(2011·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学情分析)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介绍到林纾的《妖梦》:一个人梦见去游阴曹,阴曹里一伙不法之徒把阴曹地府闹得天翻地覆。他在阴曹里看到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对此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正确的表述是 ( ) A.林纾所指的不法之徒是指袁世凯等北洋军阀 B.林纾认为欧阳修和韩愈的文学贡献不如曹雪芹及施耐庵 C.林纾的描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表现形式 D.林纾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9.(2010·宿迁市模拟)“该文两万多字,分两期连载,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政治经济学)和政策论(科学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三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该文”是( )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2009·广东高考单科)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11.(2010·宿迁市模拟)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欧洲社会主义时,第一次向中国人披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和一些留日学生,也开始零星、片段地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孙中山也曾发表演讲,称赞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但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主要是由于( ) A.俄国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 B.没有五四运动的有力推动 C.没有新文化运动创造的有利条件 D.缺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2.(2011·南京市模拟)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 13. (2011·南京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最好的马只适合于最好的骑士。已如上述,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语言,只适合最好的思想,然而,最好的思想只能来自天才和学识,所以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我们记得,我们往往把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 ——但丁《论俗语》 材料二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德文圣经先后被译成法语、英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可以说,民族语言的圣经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会束缚圣经的这把“拉丁锁”——拉丁语。因此,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从此,罗马教廷和天主教会彻底丧失了对中欧、北欧和西欧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权。 ——陈永麟《马丁·路德的圣经研究与翻译》 材料三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但丁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的作用有哪些? (3)材料三中胡适“首举义旗”指的是什么?并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材料一、三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相似主张? (4)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语言革新在以上材料所反映的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4.(2011·盐城市一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雨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牋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材料二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的主要内容。你如何理解“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和实践结果的相似之处。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中国应如何摆脱“蒙昧时代”?在学习西方上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第二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D 2. A 3. A 4. B 5. D 6. C 7. C 8. C 9. D 10. A 11. D 12. C 13. (1) 观点: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好的语言需要有才识兼备的人;提倡使用俗语。 (2) 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3)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通俗性、平民化。 (4) 传播新思想,唤起民众,成为思想运动的先导;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普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力量。第(1)问从材料“语言之于思想是必要的工具、最好的语言只适合于才识兼备的人、俗语写诗的人称为诗人”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观点。第(2)问从材料中归纳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体现思想解放等内容。第(3)问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文学革命急先锋,陈独秀倡导“平易、通俗”等内容从材料中可得出。第(4)问可从思想解放,推动文学革命等方面进行思考归纳。 14. (1) “西学”:西方的先进科技。理解: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作为国家的根本,辅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2) 不同:洋务派主张单纯学习西方科技;维新派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相似:都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以失败告终。 (3) 如何摆脱:科学和人权并重;特点: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4) 学习西方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由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从不同的层面向西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特点。第(1)问是洋务思想;第(2)问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是否变革社会制度方面的分歧;第(3)问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第(4)问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历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