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王安石变法 1、(2011·苏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二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材料三 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 材料二中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3)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2. (2011·苏中三市调研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 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 (2) 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 3. (2011·莆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劈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故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材料三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官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也用不着追问他荆国公王安石介甫是否贞忠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 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 材料三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黄仁宇提出了什么观点? 1、(1) 冗官、冗兵、冗费。 (2) 实质:要不要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 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的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 【解析】本题实际上仍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背景突出对“三冗”的了解;内容以“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收入”措施来说明;肯定王安石变法可以从变法的效果和体现的勇气和精神两方面加以说明。 2. (1) 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 (2) 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落实措施要到位。 (3) 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 3. (1) 现象:“冗官”。 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2) 王安石认为募役法最重要。 积极作用:既增加了官府的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3) 黄仁宇认为是技术上的原因,即改革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切实际。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