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问题突破 【应用1】 (2008·海南历史,1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答案 D 【应用2】 (2008·广东单科,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答案 A 【应用3】 (2008·全国Ⅱ,14)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答案 C 【应用4】 (2008·江苏,7)如果看到下面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 )  人头猴身的达尔文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答案 D 史料文本 史料文本 史料一 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外汲汲然言维新,言洋务,言海防,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见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几人哉?……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造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织布,以起而应之矣。惟所用机器,所聘工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不知通变。德相俾斯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不重学艺。尚未知富强之本,非虚言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 史料二 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仪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称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序 史料三 近者建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故徒糜巨款,无救危败…… ——康有为《上皇帝第四书》 信息解读 (1)上面的三则史料分别出自郑观应和康有为的著作。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他二人的著作能较全面地反映维新思想。 (2)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中脱胎而来的。郑观应曾是洋务派,后来思想发生了变化。材料一、二反映了他对洋务思想的认识。他已经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康有为的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史料应用 (1)郑观应认为“洋务”存在哪些不足?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派和洋务派在政治主张上的主要区别。 (3)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郑观应思想的影响。 答案 (1)洋务派只知道单纯照搬某些外国制造技术,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 (2)维新派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洋务派反对兴民权,坚持封建君主专制。 (3)郑观应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从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命题研究 大题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大约已达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广东人。由于他们的媒介作用,加上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频频东来,不少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广东传入的。例如,中国第一间西式学校——马礼退逊学堂是在1835年开始筹办并于1839年正式在澳门(当时属广东管辖)成立。容闳和中国第一位西医黄宽都出自这所学校。1827年至1829年间则有西式医院先后在澳门、广州建立。种牛痘是1805年传入广州的。世界上第一部《华英字典》则于1817~1823年间在广东编成和出版。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三十年间,这种开放性没有发展成为当时岭南(主要指广东)文化的主流。当时岭南文化的主流实质就是清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从鸦片战争结束至太平天国覆灭、洋务运动兴起的二十多年中,岭南文化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封闭性。正因为跳不出官方的意识形态,在岭南文化圈内没有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也没有写出像《海国图志》那样震撼人心的著作。岭南地区的文化基础本来就不深厚。岭南这个曾是中国唯一内外交通的孔道不但没有成为现代化赖以起步的基地,反让排外情绪占了上风。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 ——均摘自《现代与传统》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西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提示:从材料中概括归纳)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内岭南文化仍然表现为封闭性,原因主要有哪些?(提示:注意材料二的第二句和倒数第二句,它们隐含着重要信息。) (3)19世纪70年代后,岭南文化能孕育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对清朝晚期的政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提示:原因从经济思想方面总结;影响根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回答。) 自主解答 (1)华侨的传播;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的传播。(2)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岭南地区文化基础不深厚。(3)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影响: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效训练 一、选择题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回答1~4题。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说明他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主要集中在 ( ) A.军事方面 B.政治方面 C.经济方面 D.文化方面 答案 A 2.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 (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 B 3.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答案 C 4.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回答5~8题。 5.“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段话反映的主张是 ( ) A.“中体西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以夷变夏” D.“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答案 B 6.(2009·菏泽模拟)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答案 B 7.清朝官员李圭参加费城世博会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其主张属于 (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早期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 B 8.对“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正确理解是 ( ) ①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②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③主张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④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答案 B 维新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回答9~12题。 9.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日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 )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答案 C 10.(2009·淄博模拟)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 )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答案 C 11.(2008·银川模拟)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 C 1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文化——制度 C.器物——思想——制度 D.文化——器物——制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志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三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请回答: (1)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出现在什么时期? (2)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4)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上有何相同之处? (5)综合以上材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答案 (1)洋务派。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2)先购买,再仿造。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不正确。看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 (4)都主张购买外国武器,引进先进技术是自强的途径。 (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客观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也促进了教育制度改革,冲击了中国的传统保守思想;但这一思想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出发点而不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因而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自强”迷梦破灭。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大同小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时中国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不可能形成反对封建制度的气候。 (2)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属于19世纪末的维新派。 (3)他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但从小接受封建教育,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不可能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只是希望封建势力能做些让步,进行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他们否定了法国大革命。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问题突破 【应用1】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 C 【应用2】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能够战胜其他社会思潮的根本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B.五四运动促使了人们思想解放 C.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 D.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A 史料演习 史料文本 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写到:“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现在我们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缘由,布告天下。” 信息解读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他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著作和文章都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珍贵史料。 (2)上面史料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民主”与“科学”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指资产阶级为争取民主的斗争;“一切黑暗”指封建专制;“废了君主”指废除君主专制。 史料应用 (1)史料中“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所指的史实是什么? (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中国“废了君主”指什么历史事件? (3)试评价作者在认识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 (1)民主和科学。史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或英、法、美三国革命)。 (2)传统的儒家道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3)进步性:他宣传民主和科学,发起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富有斗争精神。局限性:对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的倾向,具有一定盲目性。 命题研究 大题预测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是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解答本问和填表格时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要求“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来填 ,二是注意表格内容要言简意赅。)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2)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提示: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 刺激  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 治学说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文艺复兴 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高效训练 一、选择题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1~8题。 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作舆论准备 答案 D 2.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主张 ( ) A.动员民众关心国家大事 B.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 C.批判孔孟的愚民政策 D.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答案 B 3.(2009·泰安模拟)一首歌颂中国某所高校的诗云:“横空出世非一般,继往开来济世艰。奋舞德赛自由剑,拨云现日整乾坤。赤胆忠心联众志,指点江山开纪元。铁肩担道行大义,志在高远居峰巅。”这所被歌颂的高校应是 ( ) A.北京大学 B.北京师范大学 C.复旦大学 D.西南联大 答案 A 4.(2009·大连模拟)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介绍到林纾的《妖梦》:一个人梦见去游阴曹,阴曹里一伙不法之徒把阴曹地府闹得天翻地覆。他在阴曹里看到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对此同学们各抒己见,你认为正确的表述是 ( ) A.林纾所指的不法之徒是指袁世凯等北洋军阀 B.林纾认为欧阳修和韩愈的文学贡献不如曹雪芹及施耐庵 C.林纾的描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表现形式 D.林纾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答案 C 5.假设你回到1917年的北京,你不会看到的是 ( ) A.学校的进步青年热切期盼下一期的《新青年》 B.北京郊区多了不少浓烟滚滚的工厂 C.一些学堂的孔子画像被涂抹 D.书报摊上出现了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答案 D 6.(2009·青岛模拟)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首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C 7.“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 答案 C 8.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 ( ) A.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B.严重脱离群众,提不出科学纲领 C.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 D.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 答案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苏俄。回答9~12题。 9.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 A 10.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文中的“潮流”指 ( ) A.社会主义运动 B.民主科学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A 11.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答案 C 12.(2009·济南模拟)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二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的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 (2)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 (3)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最重要的救国方案;苏联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和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南方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军阀的反动统治。 14.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社会进步运动? (2)图二的人物最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对近代中国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3)图三和图四反映的进步思潮之间有什么联系?举例说明。 (4)分别指出图三、图四两股进步思潮产生的经济基础。 (5)上述四股进步社会思潮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 (1)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新文化运动。 (2)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中华民国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体制。 (3)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4)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 (5)都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社会进步。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林则徐被誉为近代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指他 ( ) A.主动收集了外国资料,了解研究世界情况 B.领导了禁烟运动 C.抵抗英国侵略 D.编译《四洲志》一书 答案 A 2.(2009·枣庄模拟)1872年9月15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的报道。与选派这批留学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3.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大梦唤醒”后掀起救亡运动,其基本主张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只有这两位(德、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 答案 B 4.“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适用于 ( ) A.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中体西用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 B 5.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  A.抗争 B.探索 C.屈辱 D.复兴 答案 B 6.(2008·重庆文综)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 )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7.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答案 B 8.有人笑称孔子在经营店铺上是最成功的,其“孔家店”传承两千多年不倒。但新文化运动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主要是因为 ( ) A.孔家店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欲反封建必先破除儒家正统思想 B.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多是留洋出身,对儒家思想缺乏了解 C.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创立的新的学说更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 D.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欲以科学马克思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答案 A 9.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答案 B 10.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 ) 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 B.各地出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C.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答案 D 11.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答案 B 12.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代表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最高水平的文献是( )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13题18分,14题22分,共40分) 13.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表中的几位人物: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4分)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8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6分) 答案 (1)第一类:③⑤;第二类:②⑧;第三类:①⑥;第四类:④⑦。 (2)③⑤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巩固封建统治;②⑧李鸿章、曾国藩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来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①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④⑦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革中国。 (3)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了解并适当吸取世界各国文明中的优秀成分,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动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毛泽东曾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4分) (2)“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请举例说明。在中国,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德、赛两先生为口号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进步影响?(10分) (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如何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举一例说明。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4分) (4)某校一个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研究,请你为该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提供至少两种获取相关研究资料的方法。(4分) 答案 (1)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2)英国的“光荣革命”(或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它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3)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向西方学习初探(探寻强国之路)(该问是开放、探究性题目,只要切合上述材料即可)。查阅文献资料、求教专家和学者、网上搜索等。 备课资源 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 )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答案 A 2.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指 ( )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答案 B 3.晚清一位士人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答案 D 4.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 A.“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答案 A 5.某班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他们对这句话中“变”的内涵产生了争议:甲说:变就是要变革教育制度。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政治制度。丙说:不对,这里的变是要变革思想观念。丁说:你们都不对,这里的变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中有一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他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6.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的主流。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有 ( ) ①发表有关的宣传文章 ②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③成立专门组织进行有计划的宣传 ④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进行论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7.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答案 D 8.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短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 )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