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 第一单元 古代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 命题研究 大题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 (2)原因: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②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 目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2.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三位封建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 (2)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统治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唐太宗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思想是什么?请列举其改善民生有利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3)《清史稿》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 (4)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 答案 (1)秦始皇:开创中华民族统一新纪元。唐太宗: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繁盛时期。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2)秦始皇: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3)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4)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民心维护人民利益;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3.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2)唐太宗统治时期,为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其积极作用如何? (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举措和今天的“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何不同? 答案 (1)孔子。春秋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举措: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戒奢从俭。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作用: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唐太宗统治时期各项举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4.阅读下列材料: 他们虽然一起出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因此这些人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工匠身上加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属于一类,虽然父子相传,但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好后代的护卫,要他们注意在后代的灵魂深处所混合的是哪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灵魂里混入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排在农民工匠之间;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它,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要知道,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理想国》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柏拉图的阶级划分有什么特点?是否在宣扬血统论? (2)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怎样的体制?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不能变成现实? 答案 (1)特点: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被先天性地赋予了不同的使命。 柏拉图的阶级划分属于等级制度,但他并非宣扬血统论,因为他主张“护卫者”要根据具体人的实际能力来确定他属于哪个阶级。 (2)社会结构: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 体制: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要有智慧之德;卫国者担当对外御敌、对内保民之责,要有勇敢之德;生产者从事各种生产,要有节制之德。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 原因: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了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哲学王”的思想最终成为乌托邦。 第二单元 近现代欧美和亚洲的革命家 命题研究 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1962年) 材料三 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 (2)材料在对克伦威尔评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评价克伦威尔的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克伦威尔?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焦点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点。 (3)克伦威尔是清教徒的著名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于国会军不断失利之际自行组建骑兵队,大败王党的军队,挽救了英国革命。随后带队进入伦敦,控制国会,并率军粉碎王党的叛乱,处决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之后又出征爱尔兰、苏格兰,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克伦威尔的活动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使英国的海上力量得到加强,为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2.华盛顿一生中有三次著名的“出山”和“归隐”。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完成下表: “出山”与“归隐”的时间 原因  第一次:1773年离开维农山庄, 1783年返回   第二次:1787年离开维农山庄, 1788年返回   第三次:1789年离开维农山庄, 1796年返回   (2)从华盛顿历次“出山”和“归隐”的原因来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华盛顿? (3)你认为在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向华盛顿学习什么? 答案 (1)第一次:随着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的激化,华盛顿毅然离开家乡,参加到反英斗争的行列中去,并成为独立战争的领导人,领导北美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 制制度,拒绝了一些人让他出任国王的要求,告别昔日的部下,回乡务农。 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危机重重。为了制定新的宪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华盛顿再度出山,担任制宪会议的主席,并最终为美国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当新的宪法通过之时,华盛顿怀着欣喜的心情,再次踏上归程。 第三次:在美国根据宪法举行的第一次大选中,华盛顿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他再一次离开维农山庄,宣誓就职。1796年,当其第二任总统任期届满之时,华盛顿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决然引退,再次回到家乡。 (2)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将永远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一生,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3)在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华盛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伦战役后,国民自卫军长官在写给政府要求提升拿破仑的报告中这样写道:“请你奖励和提升这位年轻人,因为如果不酬谢他,他也会靠自己而出人头地的。” 材料二  材料三 拿破仑晚年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拿破仑的政治生涯中各有何地位? (2)分析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拿破仑的戎马一生。 (3)拿破仑为何如此看重《民法典》? 答案 (1)土伦战役的胜利,拿破仑崭露头角,政治上开始发迹;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将其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体现其军事技术的成熟;滑铁卢战役,法军战败,拿破仑从此走向败亡。 (2)拿破仑因战争发迹,威名远播,又因战争连绵,最终走向败亡。 (3)拿破仑的《民法典》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这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以及美、亚、非地区,影响深远。 4.孙中山创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思想和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运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回答: (1)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答案 (1)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才能摆脱满清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政治革命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的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用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材料三  图一是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画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图二是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标题是“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的关系。 (2)材料一与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什么历史意义?邓小平对这一路线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图一封面上“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图二分析,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为“下一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答案 (1)材料一提出不以某一伟人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材料二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发挥了领导作用。 (3)不符合实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同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第三单元 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 命题研究 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答案 (1)背景: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2)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经过共同努力,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 材料二 詹天佑认为,中国的铁路,不管是官办或商办、国有或民有,一定要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筑,绝不能让它落入外国列强之手。他不止一次地重申自己的观点:“现在全中国都要求修筑铁路,而我们的主张是中国之事应办自中国人。”“几乎在中国各地,现在都需要中国工程师,用本国的资金,修筑中国自己的铁路。” 请回答: (1)“此路”指什么路?谁主持修筑的?哪一年建成?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京张铁路的建设情况。 答案 (1)京张铁路。詹天佑。1909年。 (2)1904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全权负责。1905年开始勘测施工,并成功完成了居庸关、八达岭两处隧道工程。1909年建成通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爱因斯坦身后升起蘑菇云  材料二 可以想象到,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后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 ——居里夫人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 (1)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理论依据。 (2)提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技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防止对科技的滥用而对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纪念宴会上,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赢得战争不等于赢得和平》的演讲,表达了科学家的道义责任。他说:“今天,参加过研制这种历史上最可怕、最危险的武器的物理学家,不说是犯罪,也是被同样的责任感所烦恼……我们之所以曾经帮助创造这种新武器,是为了预防人类的敌人比我们先得到它……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既没有和平的保证,也没有《大西洋宪章》所许诺的任何自由的保证。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 材料二 有鉴于在未来的世界大战核武器肯定会被运用,而这类武器肯定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我们号召世界各国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他们,因此在解决他们之间的任何争执时应该用和平手段。 我们将结束人类的生存呢,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爱因斯坦最突出的物理学成就是什么? (2)材料一中“新武器”是指什么武器?爱因斯坦为什么说“参加过研制这种历史上最可怕、最危险的武器的物理学家,不说是犯罪,也是被同样的责任感所烦恼”? (3)材料二的宣言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的?说明了什么? 答案 (1)相对论的提出。 (2)原子弹。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研制起了推动作用,也是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件事情;他认为“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 (3)20世纪50年代,“冷战”加剧,核讹诈成为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云。针对这种情况,爱因斯坦与英国哲学家罗素联合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说明爱因斯坦不但是科学家,还是坚定的和平捍卫者。

【点此下载】